周末打扫卫生,看着房间里满满当当的箱子,突然产生一种疑惑感,是什么时候买了这么多东西,我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吗?
于是,打开一部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学习家务处理井井有条的日本主妇,是怎么完成舍断离的。
剧中的主人公麻衣,是一位有着整理强迫症的主妇,丢过杯子、勺子、毕业相册、婚前戴的对戒……可以说是丢东西狂魔,只要看到家里有一点凌乱,哪件物品长时间不用,就会果断清理打扫。
其实,小时候的麻衣,并不是一个整理达人,反而一直生活在堆满东西的环境中。直到有一天麻衣因为失恋想要自杀,想到如果被警察发现自己在这样乱七八糟的房间里死去,那肯定很尴尬,于是开始了不断扔东西的日子。
她丢掉所有复杂的、占用空间的、可以替代的物品,对于麻衣来说,如果害怕后悔的话,就得不到想要的空旷整洁的生活空间。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是一部典型的极简主义者生活场景剧,关于极简生活方式的解释,我很赞同豆瓣极简生活小组的理念:
极简生活方式不是苦行憎式的自虐,而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经济的、环保的、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
极简主义:兴起于北欧,在日本受到推崇
或许你曾听说过一个词:北欧风格。
北欧的装修是什么样的风格?简约干净、自然克制,设计人性化。
但可别以为,北欧的极简一定是质朴,相反,在北欧追求的是物品少而精致实用,把时间花在追寻美好的事情、丰富自己的心灵上,不被过多的外物困扰。
乔布斯是一位践行极简主义的代表,他的衣服全是一种颜色,裤子都是牛仔裤,常年穿运动鞋,但每一件物品的价格不低。
他对这套固定穿着的解释是:
“我让三宅一生为我制作了一些我喜欢的黑色圆领羊毛衫,他就做了一百件。这些够我穿一辈子了。”
乔布斯就是这样一个对生活的物欲极简单的人,宁可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
这套理念在日本,则变成了收纳、整理,著名的《断舍离》一书,是大多数人极简主义的入门书籍。
在我还是一个整理小白时,曾看过日本的近藤麻理惠写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书里用简单的方法,教会大家怎么折叠衣服,但更多的是提醒每个人去发现自己想要什么样子的生活,想要家拥有怎样的格调,喜欢的物品要具备哪些特征。
当时隐隐约约觉得极简主义会是一种生活趋势,因为它让日常清理变得简单,传递美好的生活理念。
国内的极简主义:追寻更加个性化的生活方式
随着中国单身青年和单身公寓的增多,居住面积变得狭小,国内也开始借鉴学习极简主义。
不同于北欧和日本的极简风格,国内青年的极简主义,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不少脑洞很大,又特别好玩的案例。
每次在房屋改造帖子里发现国内的极简主义改造,我都特别惊喜,因地制宜、生活气息浓厚的改造,呈现出大家对极简的不同的理解。
大的房间,不需要,使用折叠桌子便可以节省室内空间。家居和装饰宜家全部搞定,自己DIY,经济实惠。添加生活气息浓烈的个人喜欢物件,比如咖啡机、小吧台、种满植物的阳台,一个极简又温馨的小家新鲜出炉。
网上发现一位深圳大学室内设计出身的男生,一直在践行极简主义设计,放弃一份互联网公司的高薪工作,租下深圳的农民房,改造成高颜值又简约的青年公寓,租给来深圳打拼的年轻人,房子的设计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喜爱。他自己也创业成功,成为深圳当地房屋改造小有名气的设计师加老板。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也买了功能多用的雪平锅、隔水炖,为了让住房空间更大,选择了宜家的高架床,窗户和阳台不放置阻挡物,不浪费每一缕阳光,在阳台养上几盆喜欢的花。
极简的生活,虽然看似物件少了,但因为选择的都是自己喜欢的,利用频率上去了,长久看来反而更加节省钱,过得也更加开心。
日常极简主义:学会清理和归位
不要以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要以多余的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
——《瓦尔登湖》
满满当当的衣橱,却在参加聚会时挑不出一件可穿的衣服。层层叠叠的书架上,大多数书看过一遍,已经布满灰尘,也不会再看,没必要再占据空间。每次朋友送的礼物,从来没有用过,房间里都堆不下了,是该清理一番了。
学习了这么多极简主义做法,发现对于普通人来说,最简单的极简主义无非以下三种:
1、减少物品购买,在能够选择的范围内,选最好的。
2、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定期安排一个周末,用来清理家里的物品。
3、为每个物品设置一个固定区域,使用完毕之后及时归位。
清理物件的同时,也是在清理自己的内心,正像房间打扫之后,才有更多容纳物品的空间,干净空灵的灵魂,才能接纳更多不同的美好。
结语
极简的生活哲学,是一种安全感的体现,一个就够了,曾经沧海难为水,再不需要其他。
即使物欲横流,我们也安然淡定,构建内心的自足,不倚靠外物证明,活得坦坦荡荡。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huyou.net/ngssyzl/10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