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全民道德素养,这是众所周知的全民目标。整体道德素养提升了,社会自然会少了很多矛盾,高了幸福指数。不过,在全国政协委员、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老年医学教研室主任黄改荣看来,提升全民医学素养也是一件紧迫而重要的事情,因为全民医学素养提升了,关系到的是每个人切身的健康利益。
不健康生活方式,心脑血管病成人类“第一杀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年从事医疗行业的黄改荣,将一份名为“加快提升全民医学素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提案,郑重交给了全国政协提案组。
黄改荣介绍,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居民的健康保健知识普遍匮乏,防病理念滞后。
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黄改荣介绍,高热饮食、抽烟、酗酒、缺乏运动锻炼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流行,再加上老龄化的迅猛出现,我国居民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普遍暴露,呈现高发化、低龄化、农村化的趋势。
来自权威年的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有2.9亿心血管病人。心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死亡率在疾病谱上稳居首位,而且农村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远远高于城市水平。
“心脑血管疾病通过综合干预措施,是可防可控的,但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今后十年仍会快速增长。”黄改荣说,因此她建议加快全民医学素养的普及,以此有效遏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提升全民医学素养,她建议医学科普走进这3个地方
具体怎么做?黄改荣也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建议一:让医学科普进校园
黄改荣介绍,学校是7到18岁孩子成长学习的地方,也是汲取知识普及知识最方便的地方,我国有一项来自“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的报告”中显示,我国儿童肥胖超重率明显增高,而且城市、经济发达地区高于农村,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条件的改善,肥胖儿童日益增加,我国对子女的爱护和重视度远远超过西方国家,家长对儿童的花销无限度,饮食营养欠科学性,主动远动欠计划性,所以造成儿童的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也逐年在增加。所以,在学校开展医学科普教育非常重要,让孩子们从少年时期都要懂得科学的饮食、营养和运动,从源头上控制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此外,孩子们是知识的很好传播途径,把科学营养科学运动的自然常识带回家庭,使每一个家长也会得到一定的帮助。
建议二:让医学科普进社区进村委
黄改荣介绍,社区和村委是每一个居民在八小时工作之外赖以生存的家庭港湾,更是退休老年人长期生活居住的地方,他们在这里生活学习休闲娱乐,如果社区和村委工作站的同志把医学科普知识以板报的形式或者是宣传册的形式传送到每一个居民,再加上社区医生村镇卫生所对辖区内的居民定时的量血压测血糖、查血脂,并给予科学的专业的饮食运动指导,这样广大居民就会得到医学科普知识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慢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使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等慢性病就会得到明显的遏制。
建议三:让医学科普知识进机关、厂矿、公司
黄改荣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每个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每天加班加点,无暇顾及运动和饮食是否合理科学,加上工作疲劳和工作压力,久而久之会造成工作人员身心具疲,不可避免地对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因此,她建议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单位要成立卫生所或者规模较小的配备卫生员,负责对每个员工进行医学科普的宣教普及,同时经常性给员工检测血压血糖及健康指导、心理疏导。这样会使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得到早发现早控制,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性疾病等得到早期的预防和控制。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huyou.net/ngszyzl/3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