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10年的诊断
“脑腱黄瘤病”
·病例回顾·
前几日,青医院神经内科一收住一名47岁患者于某,该患者因“言语不清、行走不稳3个月”入院,起病缓慢,逐渐进展,并伴有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
询问病史得知,10年前,于某开始出现右侧肢体活动笨拙,近5年逐渐加重,医院诊治为“脑梗塞”,但经过治疗后效果不明显。
入院后,该患者的症状表现为构音障碍(语言),高级智能减退(痴呆),四肢肌张力增强(痉挛)等。
经过相关检查,可见双侧额顶叶、侧脑室体旁斑片状Flair高信号;小脑萎缩,齿状核Flair异常信号,见图1。
▲图1颅脑MR
带着巨大的疑问,我院神经内科一团队查阅国内外文献,详细查体,发现患者跟腱处可扪及隐匿的对称性包块,结合彩超提示,定性为跟腱黄色瘤,见图2。
▲图2跟腱包块彩超
1个月后,进行基因分析,提示CYP27A1基因两个杂合变异,见图3。
▲图3基因分析结果
经过反复比对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脑腱黄瘤病。神经内科医师嘱患者口服特效药物:鹅脱氧胆酸。患者用药后,症状明显改善。
罕见病——脑腱黄瘤病
脑腱黄瘤病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我国的临床诊断周期为20年左右;病因为CYP27A1基因突变,属于可治病,通过有效的药物干预,可以极大程度地保持和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在种类繁多的罕见病当中,约有80%是由于遗传缺陷所致;同时基因相关性疾病约80%会累及神经系统,在小儿、青少年以及中老年均可起病,这类疾病在患者漫长的人生和艰辛的求医之路就像一个“隐形杀手”,不断摧残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生活。
神经内科临床工作的一个最主要目的就在于筛查可治病,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经济负担,早日回归社会。
·青医院神经内科一·
目前,青医院神经内科一的诊疗手段不断增多,在合理运用循证医学和经验医学的基础上,以个体差异为出发点,制定最适合患者病情的诊疗方案。
在筛查罕见病的同时,神经内科一主任柴湘婷带领专家团队进行病因和发病机制分型,降低复发率和致残率;医院深度合作,开展一系列弱代谢基因筛查,有效提高了临床疗效,不断优化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流程,守护新区老百姓的脑健康。
青医院神经内科一
联系—/
作者丨王祥翔(神经内科一)
编辑丨魏青
审核丨李桂鹏、高凤霞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huyou.net/ngswlzl/6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