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凉山日报”
砥砺5年奋力推进卒中中心建设医院从年7月,正式启动了卒中中心的建设工作。建设之初,主要由神经内科负责相关工作,经过努力,于年12月被中国卒中学会评为凉山州首批“初级卒中中心”,正式成为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成员单位。
为了更好地建设卒中中心,年12月,医院将卒中中心建设列为院长“一把手”工程,由院长亲自担任卒中中心主任,并专门成立了卒中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综合事务管理办公室,管理卒中相关日常事务,充分保证了卒中中心的有效运行。
与此同时,医院将卒中涉及的相关科室,如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科、急诊科、ICU、康复科、心内科、内分泌科、影像科、检验科、药剂科、超声科、信息科等科室全部纳入卒中中心团队,医院卒中诊治的中心化。以此为契机,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已覆盖西昌市10家社区、乡镇卫生院的卒中“天网工程”,实现了卒中院前、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有效提升了卒中救治成功率。
年6月,医院被中国卒中学会授予为凉山州首批“综合卒中中心”。年6月21日,国家医院开展了卒中防治中心现场指导评价,获得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功不唐捐卒中中心建设硕果累累通过卒中中心的建设,进一步规范了医院脑卒中的临床诊疗,医院的卒中诊疗水平,改善了卒中患者的预后。
年,医院率先在凉山州开展了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期脑梗塞。各卒中相关科室加强协作,不断规范、医院的卒中救治绿色通道流程,医院的脑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率,医院急性期脑梗塞溶栓治疗的DNT。“急性期脑梗塞溶栓率的高低,直接代表着一个地区,医院医疗水平的高低。”陈勇介绍,静脉溶栓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结局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已被我国和许多国家指南推荐,但目前全国范围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比例仍然很低。值得欣慰的是,卒中中心建设以来,医院的溶栓率已由建设前的不足2%,提高到了8%以上。
医院红手环志愿者服务队,被中国卒中学会评选为-年度红手环优秀志愿单位。
年,医院积极开展了神经介入治疗,医院的相关技术空白。目前,医院已经常规开展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内治疗(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抽吸血栓、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等)、颅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等技术。
同时,医院还初步完成了卒中“天网工程”的建设,目前覆盖西昌市十家社区、乡镇卫生院,通过信息化建设有效实现卒中院前-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构建西昌市卒中救治区域网络。
深入基层开展义诊及健康宣教活动。
任重道远全力做好卒中知识科普宣传
“大脑缺血1分钟,就会死亡脑细胞万个,缺血5—15分钟,脑细胞更是会大面积死亡,造成患者成为植物人、甚至死亡。”陈勇介绍,在做好患者诊疗救治的同时,卒中中心的另一大工作重点就是为偏远地区百姓做好卒中知识科普宣传,让大家正确认识、重视其危害。
凉山州作为四川省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因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群众的健康意识比较淡薄,卒中相关防治知识比较匮乏,很多卒中病医院诊治,而是在家观察数天或者当地诊所、卫生室输液观察治疗,病情无好转或者医院就诊,导致错过卒中的最佳治疗时间窗口,留下残疾,甚至部分危重病员因治疗不及时丢掉性命。
据介绍,年12月医院神经内科获批成为凉山州首批红手环(中国卒中学会红手环志愿者服务团)志愿者服务团单位。
5年来,医院红手环志愿者服务团深入病房、门诊、社区、街道、广场、乡镇、村寨开展了数十场健康宣教活动,积极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卒中高危因素的筛查、卒中防治知识的宣传。医院红手环志愿者还积极到卒中患者家中进行回访,指导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锻炼,语言康复训练,合理用药指导等,对偏瘫卧床患者的家属进行良姿位摆放的指导,并对带导管(如保留胃管、尿管等)患者进行导管的检查、更换并及对家属进行日常护理的指导。
走入田间地头,为百姓开展卒中防治知识宣讲。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医院红手环志愿者服务团因工作表现突出,被中国卒中学会评选为-年度红手环优秀志愿单位,参加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的中国卒中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红手环之夜表彰大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卒中发病人群逐年增加,卒中已经是危害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第一杀手,”陈勇表示,在未来防治卒中的道路上,还任重道远。文/图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蒲建峰主编:蒋映春
编辑:沙莉
内容推荐
黄强任四川省副省长、代理省长(附简历)
四川农信行社正副行长(主任)公开选聘公告
向最美奋斗者致敬!凉山这些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获省政府表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huyou.net/zqngszl/5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