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好,药才好”这从根本上强调了中药产品质量与中药材的关系。在中药的品质评价上,历代医家均十分强调中药材产地的重要性。
“地道药材”的概念最早见于东汉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强调了区分产地,讲究地道的重要性。如大黄、白术、三七、秦皮、吴茱萸、阿胶等。梁代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有“:案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文化活跃,地道药材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官方修订的药典—《新修本草》有“动植形生……离其本,则质同而效异。”再一次阐明了特定的生态环境对同一药材质量的影响。除《新修本草》外,出现的其他一些本草著作也就道地药材作了论述,如孙思邈的《千金翼方》载:“用药必依土地”,寇宗奭的《本草衍义》载:“凡用药必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具”。明清以来,本草著作中道地药材的论述较为丰富。明初著名药学家陈嘉谟阐述了药物产地的重要性,有“凡诸草本、昆虫,各有相宜产地,气味功必,自异寻常……不可代者。”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十分注重道地药材,所著《本草纲目》有“性从地变,质与物迁”,其中记载的药物,大部分均标明其出产地。
近代以来,《中药材手册》、《药材资料汇编》,不仅收集了全国老药工的药材鉴别经验资料,后者还按西怀类、川汉类、南广类、山浙类等类别收录各药材,体现了道地药材区划的思想。年《中国道地药材》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论述道地药材的专著,围绕道地药材的形成与发展、传统集散地、栽培与养殖、产地加工与贮藏、质量分析与评价等进行了系统论述,概括性地指出中国古代的道地药材观可以概括为“天药相应”。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用药历史及药用习惯的不同,决定了我国各地生产、经营的药材种类不同,在药材种植、生产、流通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区域化的特征。部分药材主产区如下。
山西:浑源、恒山黄芪,陵川、五台山、长治、平顺、潞川党参,稗山红枣,榆社五花龙骨,晋城连翘等。
河北:西陵知母、热河黄芩、完远志、黑柴胡、口防风、邢枣仁、白洋淀芦根、坝上金莲花,以及安国的祁紫苑、祁惹米、祁芥穗、祁白芷、祁菊花、祁花粉、祁大黄、祁山药等。
内蒙古:杭锦旗梁外甘草,蒙古黄芪,左旗肉苁蓉,多伦赤芍,固阳正北芪、郁李仁,科尔沁旗麻黄以及桔梗、黄芩、金莲花等。
山东:平邑金银花,郯城银杏,东阿阿胶,蒙阴全蝎,沂水蟾蜍,莒县黄芩,临朐丹参,青州山楂,沂源桔梗,文登西洋参、黄芪,平阴玫瑰,长清栝楼,菏泽丹皮,鄄城地黄,莱芜白花丹参,莱阳北沙参等著名地道药材。
河南:沁阳山药、武陟牛膝、温县地黄、焦作菊花等4大怀药。此外,林县山楂、安阳天花粉、禹白芷、裕丹参、密二花、息半夏、桐桔梗、山茱萸、辛荑花、冬凌草、禹南星、密银花、濮红花等药材地道,质优量大。
安徽:铜陵凤丹皮、宣城木瓜、霍山石斛、阜阳半夏、歙县山茱萸以及亳菊、贡菊、祁术、芍药、牡丹、太子参、女贞、白前、独活、侧柏、木瓜、前胡、茯苓、苍术、半夏等。
吉林:抚松人参和平贝母、双阳梅花鹿茸、长白山林蛙油、集安辽五味、延边淫羊藿等。
辽宁:清源关木通以及细辛、五味子、龙胆、关黄柏、北苍术等。
黑龙江:杜尔伯特关龙胆、关防风、饶河关黄柏等。
江苏:宜兴太子参、金坛毛苍术、太仓薄荷、吴地茱萸、滁州滁菊。
湖北:武治、荆州龟板,应城石膏、随州金头蜈蚣、恩施紫油厚朴、利川黄连、咸丰白术、板桥党参、襄阳麦冬、罗田茯苓、巴东独活,资阳、长阳木瓜等。
浙江: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麦冬、温郁金等,世称“浙八味”。
福建:泽泻、厚朴(建朴)、青黛(蓝靛、建青黛)、栀子(黄栀子)、栝楼(瓜蒌)、枳壳(绿衣枳实)、陈皮、葛根、香橼、阳春砂仁、使君子、乌梅、茯苓、白莲(建莲子)、银耳、薏苡仁、建曲、姜黄、枇杷叶、棕榈子、益智、肉桂、金边地鳖虫、金钱白花蛇、蕲蛇、海螵蛸、海藻、海金沙、琥珀、铜青等。
广东:高要肉桂、巴戟天,高州、徐闻高良姜,德庆何首乌,阳春砂仁,肇庆广防己,华州化橘红,新会广陈。
广西:大新、南宁蛤蚧,永福罗汉果,兴安白果,南宁八角茴香,靖西三七,合蒲珍珠,兴安勾藤,防城肉桂,隆林石斛等。
四川:川芎、乌头、川贝母、川木香、麦冬、白芷、川牛膝、泽泻、半夏、鱼腥草、川木通、芍药、红花、大黄、使君子、川楝、黄皮树、羌活、黄连、天麻、杜仲、桔梗、花椒、佛手、枇杷叶、金钱草、党参、龙胆、辛夷、乌梅、银耳、川明参、柴胡、川续断、冬虫夏草、干姜、金银花、丹参、补骨脂、郁金、姜黄、莪术、天门冬、白芍、川黄柏、厚朴等。
云南:文山三七,中甸云归,丽江木香,怒江云连,维西云苓,西双版纳萝芙木,盈江荜拔,彝良石斛等。
中药材是中药工业的原料,是我国独特特色的宝贵资源。“药材好,药才好”,只有首先从源头产地,对中药材的质量予以严格控制,中药的质量提升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只有药材的品质好,中药的功效才有保证。因此,药品生产企业要保证中药产品的质量,绝不能仅仅满足于现行中药质量标准,还必须多考虑如何通过控制药材质量从源头上来确保产品疗效的稳定可靠。
文
四川育强科技有限公司
图
来源网络
内容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四川育强科技有限公司
每周分享药物专业知识和行业最前沿信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huyou.net/ngszjzl/3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