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患者出院4个月后再次入院,原因到底为何?
患者唐某某,男,76岁,年12月因“发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3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入院诊断:急性脑梗死,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醒后卒中,无法明确具体发病时间,并且患者及家属拒绝溶栓治疗。入院后行头颅核磁共振,DWI成像提示右侧侧脑室旁急性脑梗死,MRA颅内大血管未见明显狭窄。入院后详细筛查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建议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进一步评估颅内血管情况,但患者拒绝行DSA检查。经药物治疗后,患者好转后出院。出院后给予规律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继续服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等药物,并且严格控制血压。
可今年4月份,患者再次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灵,症状与首次脑梗基本相同,再次就诊于我院,以“脑梗死”收住入院,头颅MRI提示右侧半卵圆中心急性脑梗死。
那么问题来了:患者二级预防药物坚持服用的很好,且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也严格控制,为何再次发生脑梗死?且两次病灶均位于相同脑血管供血区域,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检查,我们无法给出满意的答复。再次强烈建议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颅内外血管情况,在我们的坚持下,最终同意造影,结果没有让我们失望,提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中度狭窄并溃疡斑块形成,狭窄率约50%。终于找到了反复脑梗死的病因,针对病因,我们也为患者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大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溃疡斑块由于本身结构不稳定、易脱落形成栓子并阻塞远端供血区,更易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近年来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_)技术的广泛应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也越来越高,对缺血性卒中的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_)由于能够全面、精确、动态的显示血管的结构和相关病变,被认为是诊断血管病的金标准。目前在神经内科的应用极为普遍。哪些患者需要做脑血管造影检查?①怀疑血管本身病变或寻找脑血管病病因;②怀疑脑静脉病变;③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④头面部富血性肿瘤术前检查;⑤了解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型;⑥实施血管介入或手术治疗前明确血管病变和周围解剖关系等。脑血管造影虽然有创,但在严格把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在围手术期做好相关并发症的良好预防情况下,对于脑血管疾病具有较为良好的诊断效果,准确率较高,是一种比较安全、便捷的血管检查方法。医院神经内二科脑血管病专业特色我科开展脑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梗、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介入诊断及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介入诊断和治疗方面技术成熟。开展了颅内、颅外动脉狭窄、球囊扩张、血管成形与支架植入,脑血管夹层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动脉内超早期溶栓取栓等临床业务。我科师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设有专门的卒中门诊,由脑血管病专家坐诊,筛查高危人群,致力于脑血管病的一级及二级预防,开展卒中绿色通道,在脑梗死急性期静脉溶栓动脉取栓治疗方面经验丰富。专家介绍:曹冰清,女,副主任医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获得神经病学硕士学位。陕西省卒中学会,陕西省抗癫痫协会成员。一直从事神经内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与基础。擅长神经科常见多发疾病与危重症的诊断、治疗与康复。临床教学经验丰富,在各级教学竞赛中荣获各类奖项,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主持并参与省级科研项目3项,并参与完成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0余篇,4篇被SCI收录。
主编:郭生龙
副主编:康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huyou.net/ngszlff/5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