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研究发现,50%~75%的缺血性卒中与颅外颈动脉狭窄有关,防治颈动脉狭窄可有效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颈动脉与脑梗死有什么关系?哪些人容易发生颈动脉狭窄?发现颈动脉狭窄以后该怎么办?
颈动脉与中风有什么关系人体大脑的血液供应主要由2组动脉“负责”:颈动脉“负责”大脑前2/3的血供,椎动脉负责大脑后1/3的血供。颈动脉位于颈前区,位置表浅,用手轻轻触摸,即可扪及动脉搏动。颈动脉有两个分支,颈外动脉主要负责面部和头皮的血液供应,颈内动脉则垂直上升至颅底,为大脑供血。颈动脉狭窄主要影响大脑前循环的血供。
国外的多项研究已证实,50%~75%的缺血性中风与颅外颈动脉狭窄有关。也就是说,半数以上脑梗死的“根源”在颈动脉。颈动脉狭窄导致脑梗死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颈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栓塞颅内血管(最主要);二是颈动脉狭窄导致脑血流量显著下降。通过手术“疏通”狭窄的颈动脉,可显著降低患者将来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脑中风
哪些人容易发生颈动脉狭窄动脉硬化是导致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早期,主要表现为附着于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主要成分是胆固醇。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液中钙盐不断沉积于斑块部位,脂质斑块逐渐演变为不同程度的钙化病变。这些钙化病变可能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而进行性增大,也有可能因为斑块内出血而突然增大,最终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通常.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位于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分叉”处。
一般地说,年龄大于60岁,男性,肥胖,有长期吸烟、酗酒史,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者.都是颈动脉狭窄的易患人群。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主要有哪些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一过性的单眼视觉障碍和对侧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一过性的单眼视觉障碍,也称暂时性黑矇,是同侧颈内动脉分支——眼动脉缺血的特征性症状,主要表现为视野中有黑影穿过,持续数分钟后,视力可完全恢复,视觉持续障碍者非常少见。对侧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主要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如突发意识障碍、失语、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等)、手指的精细功能障碍或半身偏瘫等,多数患者可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完全恢复。曾经出现过上述症医院就诊,排除颈动脉病变。
颈动脉狭窄症状
颈动脉狭窄需要做什么检查目前用于诊断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以及磁共振血管成像。多普勒超声,即血管彩超检查,是一种无创检测手段,具有安全、简便和费用低廉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颅外颈动脉狭窄病变的筛查和随访。
一般地说,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暂不接受手术治疗者,需每6~12个月复查1次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小于50%的动脉硬化高危人群,需每1~2年复查1次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正常但存在导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者,如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应每3~5年接受1次颈动脉超声检查。
颈动脉狭窄检查
颈动脉狭窄者需要手术治疗吗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目的是预防脑缺血的发生,治疗措施包括危险因素的控制、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等。手术并非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唯一方法,也并非所有颈动脉狭窄患者都需要手术干预。
体检发现颈动脉狭窄者,首先应通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控制好容易导致动脉硬化的各种危险因素。其次,由专业医生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有无神经系统症状来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干预。经评估未达到手术标准者,宜采用抗血小板、调脂等药物治疗,并坚持定期复查。
对于伴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过性黑矇等神经系统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而言,如果颈动脉超声检查提示狭窄程度在70%以上,或血管造影提示狭窄程度在50%以上时,宜接受手术治疗。对于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而言,如果颈动脉超声检查提示狭窄程度在70%以上,或血管造影提示狭窄程度在60%以上,也应接受手术治疗。颈动脉超声检查提示狭窄程度在50%以下者,暂时不需手术干预。
需要提醒的是,颈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颈动脉完全堵塞)或已经因中风导致肢体偏瘫者,手术治疗的收益不大,风险却较大,故非特殊原因,不宜再接受手术治疗。
颈动脉狭窄如何治疗
防治颈动脉狭窄需要记住这十点1.半数以上脑梗死,都可以在颈动脉找到“病因”。
2.及早发现并干预颈动脉狭窄,可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3.动脉硬化易患人群,特别是曾有脑缺血症状者,应定期做颈动脉超声检查。
4.体检发现颈动脉有斑块,并非都会导致中风,也并非都要立即手术。
5.颈动脉超声检查提示狭窄程度在50%以下者,宜接受药物治疗。
6.颈动脉超声检查提示狭窄程度在70%以上者,需手术干预。
7.颈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颈动脉完全堵塞),颈动脉弥漫性、长段病变,或已经因中风导致肢体偏瘫者,不宜接受手术治疗。
8.为保证手术疗效及避免过度治疗患者应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9.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各有优势,互为补充,无法完全取代。
10.药物无法使已经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溶化”,任何宣称能“溶化斑块”的宣传均不可信。
那么现在我们来了:
给血管洗个澡必须用它了;
纳豆酵素中富含高活性的纳豆激酶,能够快速安全溶解血栓。对普通人群,亚健康人群,高血压、高血脂、脑血栓、脑梗塞、心肌梗塞、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风康复患者等有很好的效果,并且无任何副作用,可以预防和改善心脑血管疾病。
什么是血栓
血栓是一种血凝块,在血管破裂时会生成并黏在血管壁上,塞住血管破裂处以避免继续出血。但是,血栓的不当形成也是导致心、脑及外周血管病变的关键因子,是瘫痪猝死的直接原因。与血栓有关的疾病有高血压、心肌梗塞、视网膜中心静脉堵塞、脑梗塞、中风、肩颈酸痛、肺栓塞、静脉曲张及循环系统有关的疾病等。
血栓溶解剂
身体会产生许多种类的酵素用以制造血凝块,但却只有一种主要的酵素:纤维蛋白分解酵素(plasmin),能够将血栓裂解并将其溶解。可溶解血栓并将血管重新打开之药物为纤维蛋白溶解剂,亦可称之为血栓溶解剂、凝块破坏剂或凝块溶解药。血栓溶解剂可用来治疗心脏病发作、中风、深层静脉栓塞、肺栓塞、以及周围动脉或内导管闭锁。惯常使用之西药血栓溶解剂为reteplase(r-PAorRetavase)、alteplase(t-PAorActivase)、urokinase(Abbokinase)、以及streptokinase,以上西药皆为注射剂。
纳豆激酶的作用机制
纳豆激酶的特性与人体纤维蛋白分解酵素非常相似,且可调节更多血栓分解的途径,并可以口服方式服用。根据奥勒冈州,波特兰市之自然医学中心MartinMilner医师所做的纳豆激酶试验,发现纳豆激酶可利用以下三种不同的生化途径来提高人体自然对抗血栓凝块的能力。
可直接分解纤维蛋白(fibrin)
间接帮助内生性尿激酶前驱物转化为尿激酶(urokinase),进一步产生纤维蛋白溶酶原
以及帮助提高组织中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剂的活性(t-PAactivity),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溶解酶,提高溶解纤维蛋白的效用
纳豆激酶对于血压之调节
年日本Miyazaki医药学院和Kurashiki大学进行了纳豆激酶对高血压功效之动物与人体试验。动物试验方面:在公Wister鼠腹膜注射萃取物(相当于25mg纳豆食品)后,平均而言,两小时内收缩压可降低12.7%。人体试验方面:相同的纳豆萃取物用于高血压病患,连续四天口服纳豆萃取物(相当于g纳豆食品),超过五分之四的志愿者,其收缩压从.8±20.5mmHg降至.8±12.6mmHg。舒张压可从.0±11.4mmHg降至91.2±6.6mmHg,平均而言,收缩压可降低约10.9%,而舒张压可将低9.7%。
金之纳纳豆片想怎么吃就怎么吃,金之纳经过日本纳豆激酶协会的严格检测认证,主原料纳豆激酶,并经过溶血栓、抗血凝、降血压等多项重大临床试验验证,确保纳豆激酶活性大于FU/粒的基础上,特别添加日本本土茶多酚,是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最新推出的激酶活性最高、成分更科学、功效更全面的现代新高科技片剂型产品。
健康是自己的,关爱自身健康,才会更好滴照顾家人。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规范血脂管理,打赢这场糖尿病患者血管保卫战!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huyou.net/ngszyzl/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