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脑梗塞治疗 >> 早期脑梗塞治疗 >> 正文 >> 正文

中医杂谈微讲座脑梗塞中医治

来源:脑梗塞治疗 时间:2017-7-20
主持人:本次讲座邀请医院中医内科主任王世彪主任,今天将为大家讲解《脑梗塞中医治疗技术》!今天的特邀嘉宾有:甘肃省卫计委党组书记、主任刘维忠,平凉市副市长李生发,平凉市卫计委党组书记、主任莫小平,泾川县卫计委副主任康建业!让我们用掌声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

今天晚上王主任主讲脑梗塞中医治疗技术,包括脑梗塞的诊断,鉴别诊断,中医辨证论治方药,针灸技术,脑梗塞的预防,疗效评价,及名中医治疗脑梗塞的经验等等,重点介绍中医针灸技术。

中风艾灸疗法:   如果发现患者有语言不清、口眼歪斜、肢体麻木无力等中风症状,可以按顺序依次艾灸以下七穴:百会、风池、耳前发际、肩井、曲池、风市、足三里。此急救方法在多家古籍经典中均有记载,取穴大致如上(可加大椎穴),均言极为有效

脑梗塞艾灸具体操作:   (一)急性期:   急性期分中经络与中脏腑。其中中经络分阴虚阳亢、风阳上扰,痰热夹风、横窜经络两种证型;中脏腑分闭证(阳闭、阴闭),脱证两类。其辨治如下:   1.阴虚阳亢,风阳上扰   (1)症状表现:平素有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腰酸腿软等症。继则突然一侧肢体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蹇;症状由轻转重,但神志清晰。舌质红、苔白或薄黄,脉象弦滑或弦数。   (2)灸疗原则:平熄内风、滋养肝肾。以取足少阳、手少阳、足厥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风池、外关、太冲,太溪、三阴交。   (4)灸疗方法:   ①艾炷瘢痕灸:嘱患者侧卧或仰卧,对施灸穴位用75%酒精消毒,趁酒精润湿未干时,将艾炷(如麦粒大)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每次选2~3穴,每穴灸3~7壮,以灸穴上起小水泡为度。灸毕外贴以2cm方胶布,间日复诊,如未发灸疮,原穴再灸,以发出灸疮为止。如已发灸疮,可嘱患者灸疮愈合后,再来复灸。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5穴,每穴灸20~30分钟,5~10次为1疗程。   (5)方义说明:风池、外关熄上逆之风阳;太冲平熄肝风而养肝阴;太溪、三阴交以滋肾水而柔肝木、泻标实而补本虚。数穴配合,共奏平肝熄风,滋养肝肾之功效,则病自愈。   2.痰热夹风,横窜经络   (1)症状表现:突然半身不遂,周身麻木,口歪眼斜,口角流涎,痰多而粘,头晕或痛,朦胧嗜卧,或微发热,大便干或秘结,舌蹇,语言不利。舌苔黄腻,脉弦滑,偏瘫侧脉多弦滑而大。   (2)灸疗原则:化痰熄风,疏通经络。以取督脉、手足阳明、足少阳、足厥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百会、合谷、曲池、阳陵泉、丰隆、行间。   (4)随症加穴:①身热者,加大椎;②便秘者,加支沟、足三里;③舌蹇者,加廉泉。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皂角糊灸:取皂角末50g,艾绒、米醋各适量。将皂角末加醋调和成糊膏状,再将艾绒捻如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选用穴位为承浆、颊车穴,左侧口眼斜用药糊敷贴在右侧穴位,右侧斜敷贴左侧穴位,敷药后令患者侧卧,上置艾炷点燃灸之,每穴灸5~10壮,每日1~2次,5~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5穴,每穴灸20~30分钟,5~10次为1疗程。   ③桃仁敷灸:取桃仁、栀仁各7枚,麝香0.3g,上药共研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取上药末,用白酒适量调如膏状,男左女右敷贴于劳宫穴,外以胶布固定即可。每周换敷1次,敷灸期间适当休息,减少谈话,如局部起水泡,谨防感染,忌食辛辣等。   (6)方义说明:百会清脑升阳;曲池、合谷、阳陵泉、行间通经活络;丰隆祛痰化浊;支沟,三里通腑导浊;廉泉收引津液。诸穴合用,以起化痰熄风,疏经活络之效,病可痊愈。   3.阳闭   (1)症状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禁不开,两手握固或抽搐,大便秘结,小便不通,肢体强痉。重者面赤气粗,身热烦燥,半身不遂,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有力。   (2)灸疗原则:醒脑开窍,清热熄风。以取督脉、手足厥阴、手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人中、中冲、劳宫、合谷、行间、足临泣。   (4)随症加穴:①口禁不开者,加颊车、下关;②身热者,加曲池。   (5)灸疗方法:   ①艾炷着肤灸:每次选3~6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麦粒或黄豆大,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   ②针上加灸:每次选3~6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6)方义说明:人中、合谷醒脑开窍;中冲、劳宫清心热而醒神昏;行间、足临泣平熄肝风,降气血之上逆;加下关、颊车以开口噤;加曲池以退热。   4.阴闭   (1)症状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神志欠清,语言不利,痰涎壅盛,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舌苔白腻或垢腻色灰,脉象缓滑。   (2)灸疗原则:温宣开窍,化痰熄风。以取督脉、手足阳明、任脉,足厥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人中、合谷、中脘、足三里、丰隆、太冲。   (4)灸疗方法:

①艾炷瘢痕灸:嘱患者侧卧或仰卧,对施灸穴位用75%酒精消毒,趁酒精润湿未干时,将艾炷(如麦粒大)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每次选2~3穴,每穴灸3~7壮,以灸穴上起小水泡为度。灸毕外贴以2cm方胶布,间日复诊,如未发灸疮,原穴再灸,以发出灸疮为止。如已发灸疮,可嘱患者灸疮愈合后,再来复灸。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5穴,每穴灸20~30分钟,5~10次为1疗程。   ③针上加灸:每次选3~6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④桃仁敷灸:取桃仁,栀子各7枚,麝香0.3g,上药共研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取上药末,用白酒适量调如膏状,男左女右敷贴于劳宫穴,外以胶布固定即可。每周换敷1次,敷灸期间适当休息,减少谈话,如局部起水泡,谨防感染,忌食辛辣等。   (5)方义说明:人中、合谷醒脑开窍;中脘和胃降逆;足三里疏风化湿,通经活络;丰隆化痰湿,清神志;太冲燥化水湿。诸穴配合,共奏开窍、化痰、熄风之功。   5.脱证   (1)症状表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面色苍白,手撒肢冷,鼻鼾,呼吸微弱,汗多,二便失禁,肢体瘫软。舌淡质萎,脉象细微欲绝。   (2)灸疗原则:救阴回阳固脱。以取督脉、任脉、足少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人中、素髎、神阙、关元、涌泉。   (4)随症加穴:①虚汗不止者,加阴郄、后溪;②小便失禁者,加中极、三阴交。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艾灶如枣核大,每日灸1~2次,或隔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   ②艾炷隔盐灸:每次选2~4穴,多选用腹部俞穴,一般每穴灸5~10壮,施灸时用中等艾炷或大艾炷,并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   (6)方义说明:人中、素髎二穴,有良好的升压强心挽救虚脱作用;神阙乃真气所系,关元为三焦元气所出,联系命门真阳,重灸此二穴为回阳固脱之要法;加补涌泉水穴,阴中求阳;阴郄、后溪以止汗;中极、三阴交以固涩小便。   (二)恢复期   此期余邪未净,正气虚弱,如果前者未平复,势必影响后期的治疗,因此清理余邪,扶助正气非常必要,处理得当可以减少后遗症状。   1.肝肾阴虚,风阳未靖   (1)症状表现:神志有时欠清,面色赤红,心烦不安,甚则躁动,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夜间失眠,盗汗,肢体瘫痪。舌质红少苔或光剥,脉象细数或弦数。   (2)灸疗原则:滋补肝肾,潜阳熄风。以取足太阳、足少阴、手少阴、足厥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肝俞、肾俞、阴郄、太溪、行间、神门。   (4)灸疗方法:   ①艾炷着肤灸:每次选3~6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麦粒或黄豆大,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5穴,每穴灸20~30分钟,5~10次为1疗程。   ③针上加灸:每次选3~6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5)方义说明:肝俞、肾俞、太溪滋补肝肾;肝经之荥穴行间可熄未靖之风阳;心经之郄穴阴郄宁心敛汗;神门安心宁神。如此诸穴协用,共奏滋补肝肾,潜阳熄风之效,病自康复。   2.脾胃虚弱,痰浊不化   (1)症状表现:沉睡嗜卧,唤之清醒,痰多而粘,精神倦怠,懒言少语,纳食不多,四肢软瘫,大便易溏。舌苔浊腻、色白或黄,脉象缓滑。   (2)灸疗原则:调补脾胃,宣化痰浊。以取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和脾之背俞穴为主。   (3)灸疗处方:中脘、脾俞、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阴交。   (4)随症加穴:①沉睡嗜卧者,加印堂,甚者刺人中;②便溏者,加天枢。   (5)灸疗方法:

①艾炷瘢痕灸:嘱患者侧卧或仰卧,对施灸穴位用75%酒精消毒,趁酒精润湿未干时,将艾炷(如麦粒大)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每次选2~3穴,每穴灸3~7壮,以灸穴上起小水泡为度。灸毕外贴以2cm方胶布,间日复诊,如未发灸疮,原穴再灸,以发出灸疮为止。如已发灸疮,可嘱患者灸疮愈合后,再来复灸。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5穴,每穴灸20~30分钟,5~10次为1疗程。   ③针上加灸:每次选3~6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6)方义说明:中脘、脾俞、足三里、丰隆调补脾胃,以杜痰浊之源。阴陵泉、三阴交扶脾祛湿;加刺印堂或人中可清神醒脑;加针灸天枢可调理肠道气机。脾胃健、痰浊除,则正气自得恢复。   3.气血两亏,心脾互虚   (1)症状表现:面色少华或苍白,精神萎顿,倦怠思睡,少气懒言,肢体软瘫或麻木,夜眠不宁,心慌易惊,纳食不多或食后作胀。舌质淡苔薄,脉象细弱。   (2)灸疗原则:养血益气,调补心脾。以取足太阳、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心俞、膈俞、脾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4)随症加穴:①心慌者,加内关;②食后作胀者,加中脘;③夜眠不宁者,加神门。   (5)灸疗方法:   ①艾炷着肤灸:每次选3~6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麦粒或黄豆大,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5穴,每穴灸20~30分钟,5~10次为1疗程。   ③针上加灸:每次选3~6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6)方义说明:心脾两俞宁心健脾而养血;膈俞补血;气海益气;足三里、三阴交调补脾胃而资气血生化之源;加内关以宁心;加中脘以健胃;加神门以安神。诸穴合用,可起到养血益气,调补心脾之功效,则病自愈。   (三)后遗症   1.肢体瘫痪   (1)症状表现:一般多为一侧肢体不能自主活动,并常伴有麻木疼痛或感觉迟钝等,重则感觉完全丧失。其软弱无力者为软瘫;拘急强硬,伸屈不利者为硬瘫。舌质如常或紫黯,或有瘀斑,舌苔较腻,脉多弦滑或缓。   (2)灸疗原则:活血通络,疏散风邪。   (3)灸疗处方:   ①上肢瘫痪:大杼、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臂中、外关、合谷、三间、尺泽、曲泽、内关、大陵、中泉。   ②下肢瘫痪:环跳、风市、髀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丘墟、三阴交、委中、曲泉、阴陵泉、商丘、下昆仑。   每次均取3~5穴。   (4)灸疗方法:   ①艾炷着肤灸:每次选用3~6个穴位,每穴灸5~7壮,艾炷如麦粒或黄豆大,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5穴,每穴灸20~30分钟,5~10次为1疗程。

③瘫痪饼敷灸:取穿山甲、大川乌头、红海蛤各60g,以上诸药粉碎研为细末。每用1.5g药末,用葱汁调和成膏状,制成一个如五分硬币大的圆饼,照上法制成数枚备用。敷灸时根据病情将药饼分别贴于涌泉、阳陵泉、足三里、曲池、肩髃、合谷等俞穴,上盖纱布,胶布固定。再取温水一盆,将敷灸药饼一侧的足浸入水内,微取自汗出,除去药饼。每三日贴洗1次,以病愈为止。   (5)方义说明:肩髃为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通经活络,疏散风热;肩髎是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的常用穴;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配合肩髃、外关等常常治疗上肢痿痹;环跳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可以通经活络;风市也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具有祛风止痛、通经活络的作用。诸穴合用,可以有效疏通经络,缓减麻木与疼痛。   2.吞咽困难   (1)症状表现:轻者流口水,进食慢,饮水呛咳,痰涎分泌物多而不易咯出,刺激咽壁时无恶心等反应;中等者大量流口水,呛咳严重,仅能缓慢进食流质,经常呛咳;重型患者滴水不进,只有靠鼻饲管进食。舌苔多浊腻。   (2)灸疗原则:活血通络,化痰开窍。   (3)灸疗处方:廉泉、扶突、风池、合谷、丰隆。   (4)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半枣核大,每日灸1~2次,或隔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5穴,每穴灸20~30分钟,5~10次为1疗程。   ③针上加灸:每次选3~6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5)方义说明:廉泉是任脉与阴维之会穴,主治舌强不语;风池是足少阳经与阳维之会穴,配百会、太冲、水沟、足三里、十宣治中风;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穴,配地仓、颊车可治眼歪斜;丰隆是足阳明胃经经穴,可以化痰湿,通经络。   3.失语   (1)症状表现:言语不清或只能发出单声,或完全不能说话,舌欠灵活或偏歪流涎,或兼有神志痴呆。舌苔腻,脉象滑。   (2)灸疗原则:通窍利咽,解语通络。   (3)灸疗处方:廉泉、哑门、通里、三阴交、太溪。   (4)随症加穴:舌强硬者,加刺金津、玉液。   (5)灸疗方法:   ①艾炷着肤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麦粒或黄豆大,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   ②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艾炷如半枣核大,每日灸1~2次,或隔日灸1次,5~7次为1疗程。   ③艾条温和灸:每次选4~5穴,每穴灸20~30分钟,5~10次为1疗程。   ④针上加灸:每次选3~6穴,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6)方义说明:廉泉是任脉与阴维之会穴,主治舌强不语;哑门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是治疗舌强不语的首选穴;通里是手少阴心经经穴,可治不语。

脑梗塞病人的健康教育:一.饮食指导:(1)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的饮食。少食动物的脂肪和甜食、多食清淡食物,新鲜蔬菜。(2)定时进餐,避免过饱及烟酒。(3)昏迷、危重病人发病1-2天内禁食,一般48小时后可鼻饲流质饮食。清醒后可给予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4)偏瘫病人患侧面肌无力,舌的搅拌能力差,进食时尽量鼓励患者坐位饮食,若不能坐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易于咀嚼避免呛咳。二、休息活动的指导:(1)指导患者在急性期卧床休息,改变体位动作要慢,防止发生直立性低血压。(2)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置,帮助患者做患肢及关节的被动运动。(3)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做主动训练。(失语患者清醒后即可进行语言功能锻炼)(4)神志不清躁动的患者,应加护栏,防止跌倒。三、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帮助卧床患者取舒适体位,协助患者定时翻身拍背,更换体位吸痰,防止痰液坠积。四、卧床期间应保持排便通畅,便秘者可适当运动和按摩下腹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发生脑梗塞,5步,争分夺秒!1.家属要保持镇静,切勿慌乱,避免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2.解开患者领口领带等,颈部垫高,设法排出口鼻中异物,保持呼吸通畅。3.患者采用仰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吸入痰液或呕吐物造成窒息。4.呼叫急救中医院抢救,必要是在电话中听从医师指导进行相关处理。5.有条件者可吸氧。关键时刻,不能这么做!惊慌失措:紧急情况下不要惊慌,避免病人过度紧张或恐惧而使病情加重。野蛮搬运:有些家属为“抓紧”时间,采用粗暴的搬运方式,往往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盲目灌食:在没有医生的明确诊断前,不要擅自给患者喂水或服药。舍近求远:医院的名气而舍弃就近的所谓“小医院”,导致延误抢救时间。

中风先兆的诊断与治疗:一,中风先兆的主要表现(一)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1)眩晕:《证治汇补·中风》日:“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大多数中枢性眩晕是中风的先兆。突然自觉头晕目眩,周围物件都在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医院诊治,防止中风发生。(2)哈欠不断、嗜睡:人在疲倦、睡眠不足等情况下打哈欠很正常,但如果没有以上原因,哈欠连天就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趋于严重,血管内径变小,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据临床报告,中风病人有80%在发病前5~10天哈欠不断。中老年人一旦出现原因不明的困倦嗜睡,一定要高度重视,很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的先兆。据医学观察,大约有75.2%的人在中风前有嗜睡症状。嗜睡者大多在半年内发生中风。这是出现最早的中风先兆,更有预防意义。(3)一侧肢体麻木:每个人都偶尔会因睡姿、坐姿不当而手指麻木,活动下就会恢复。但如果是突然发生的,首先是一只手或一只脚失去感觉,然后是一只胳膊,一条腿或半边身体,而且感觉持续以两分钟以上,就要引起注意了。中风引起的麻痹通常还会伴有头痛、眩晕、软弱无力、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4)说话吐字不清:脑供血不足使掌管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会导致短时间内突然说话不清,甚至是失语或不由自主流涎。(5)原因不明跌跤或手指无法合拢: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容易发生跌跤或手指无法合拢,也是一种中风先兆症状。(6)精神状态发生变化:性格一反常态,如变得沉默寡言,或多语急躁,或出现短暂智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均与脑缺血有关,这是双侧精神和智力功能区供血不足所致,可能是中风先兆。(二)五官出现异常现象:(1)单眼瞬间发黑、失明、复视或幻视:一只眼睛突然发黑,看不见东两,几秒或几十秒后恢复正常,医学上称单眼一次性黑朦,是因为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是中风的又一信号。(2)耳鸣耳聋:突然性耳聋耳鸣,几十秒或一分钟左右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这也是“小中风”的表现。(3)口腔溃疡: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吃饭老是咬住腮帮。为了看医院,最后通过CT诊断,他是支配左侧面部神经的大脑基底结部出现了缺血灶。而这也极易引起中风。(4)嗅觉发生异常:经常闻到不存在的异味,如臭味,很可能是大脑皮层海马回处出现了出血性病灶,这种状况下随时都有中风的可能,要多留心。(5)高血压患者鼻出血: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如果出现鼻出血,很可能是中风的警报。经医学观察,排除外伤、炎症等因素,高血压病人在反复鼻出血后1~6个月,约有50%的病人会发生脑溢血。鼻出血往往是由血压不稳定引起的,不加预防则会增加中风的机会,因此不能麻痹大意。(6)舌痛:老年人无明显原因的舌痛,多是微血管的炎症反应,也可能与血黏度升高有关。因此老年人若出现舌痛、麻木、发胀、活动不便,应及时进行全身检查,预防中风。(7)呛咳、吞咽困难:据临床观察,少数中风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喝水或进食时偶尔呛咳,这是脑缺血引起吞咽神经核受损,导致咽部感觉丧失,使食物或水误入气管所致。研究表明,这种麻痹很可能是中风的先兆,若及早给予脑血管扩张药或溶栓药,不仅有利于治疗吞咽麻痹,还可以预防中风猝发。(三)突然剧烈头痛:(1)持续的、搏动性的头痛:是整个头部疼痛而非局部,有时会伴有恶心呕吐。这是颅内出血,涌入颅骨与脑组织之间空隙造成的。(2)局限性头痛:出现难以忍受的局限性头痛或头痛形式和平常完全不同,如头痛由全头痛变为局限性头痛,间歇性头痛变为持续发作,或伴有恶心呕吐。这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溢血的先兆。其原因可能为血压然升高,颅内动脉瘤和邻近动脉的扩张,血管痉挛或伴有少量渗血,牵拉或刺激了三叉神经支配的痛觉敏感结构而引起。四、体象障碍:

有的病人敲着他的腿竟是毫无知觉,不知道这是谁的腿。这是大脑右侧顶叶病变引起的体象障碍。

强握症和违拗症:有的人紧握你的手,久不松开,需要你自己用另一只手掰开他的手.就说明他得了中风先兆的一种--强握症。违拗症:病人早上起来,一只手穿袜子.一只手脱袜子。这种病人虽然心里明白,但手“做不了主”,这两种症状的根源,均在于支配双手的大脑额叶出现了缺血灶。二,中风前兆的治疗中医强调“上工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现代医学将中风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但无论那种均因脑血管硬化,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因此活血化瘀,软化血管壁及改变血液粘稠度,防止血管破裂或堵塞是预防脑卒中最基本的方法。中医认为痰瘀互结,阻塞脑络是中风的基本病机,而起因主要有虚实之分。实者因五志过极,心火暴盛,使肝阳戾张,虚风上逆,挟痰浊瘀阻脑络;虚者阴虚生火,虚风内动,肾气不能上荣,痰浊循心肾二经上泛闭阻窍络。因此中风的预防应在化痰行瘀的基础上,结合病人的体质体征,才能达到“釜底抽薪”防止中风发生的功效。1、肝阳上亢,风痰阻络证。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夏枯草,地龙,川芎,赤芍,熟军,珍珠母等水煎服。2、气阴不足证。治宜益气活血,化痰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当归,赤芍,石菖蒲,川芎,红花,桃仁,半夏,茯苓,鸡内金等。水煎服。3、阴虚火旺,风痰上扰证。地黄饮子加减:熟地黄,石斛,菊花,石菖蒲,钩藤,麦门冬,五味子,泽泻,丹参等,水煎服。

名中医治疗脑梗塞中风的经验:1.孔伯华教授治疗中风验方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伴发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为主要特征。现代西医指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脑血栓、短暂性缺血发作等均属中风范畴。因该病起病迅速、来势凶猛,与自然界的“风”的特点相似,故称为“中风”。孔老认为今人因养生不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精神紧张等原因,常导致阴虚肝热脾湿的体质。阴虚主要是指肾阴虚,故《内经》有“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之说。乙癸同源,肝肾一体,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热肝风,风阳升腾而上,挟气血痰湿上冲于脑,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而突然偏瘫失语、口眼歪斜之症。临床也可见到年老体弱,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不能畅达于脑,致使脑脉瘀阻而发病者。孔老认为中风的病因可归纳为肝肾阴虚、肝热、血瘀、痰阻,气虚等原因,故治疗上应当以滋阴潜阳、平肝熄风、活血通络、化痰开窍、益气固脱等法为主。临床上中风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种类型,中经络可分为虚证实证,中脏腑可分为闭证和脱证,分述如下。1、中经络中经络为中风证之较轻者,一般为脑血管痉挛或脑血栓。病势较缓,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生,通常不出现意识障碍,仅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失语等症状。孔老认为其证多为阴虚肝热,痰瘀阻络为主,亦可见到气血不足,气虚血瘀者。(1)阴虚肝热,痰瘀阻络者:症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面红目赤,脑中热痛,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兼紫绛,舌苔黄,脉象弦滑。治宜平肝熄风,清心开窍,活血化痰通络为法,临床常以清平抑化通络方为主加减::生牡蛎15g(先煎)生石决明30g(先煎)生赭石12g旋覆花12g(布包)桑寄生30g炒知柏各10g九节菖蒲15g霜桑叶10g杭菊花10g白沙蒺藜各10g白僵蚕10g川牛膝15g豨莶草15g威灵仙10g地龙肉15g滑石块15g血琥珀5g(同煎)苏合香丸1丸(或十香反生丸1~2丸),牛黄清心丸2丸。方中生牡蛎、生石决明镇肝熄风,生赭石、旋覆花抑肝降胃,炒知柏滋水降火,川牛膝引心气血下行,桑叶、菊花、白蒺藜、白僵蚕平肝熄风,桑寄生、威灵仙、豨莶草、地龙肉活血通络,血琥珀安神活血。九节菖蒲、郁金开上窍化痰以出音,牛黄清心清心开窍,苏合香丸、十香反生开窍化痰醒神。诸药合用,可使阴分得复,肝阳得潜,血瘀得通,痰浊得化,窍闭遂开。下焦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者,常加生鳖甲15g、败龟板10g、明玳瑁10g。四肢麻木失用,酌选伸筋草15g、白花蛇1具、山甲珠15g、苏木10g、全蝎3g、土元10g之属活血通络。语言难出者加九节菖蒲15g、川郁金10g、紫丹参15g。阳明热盛加生石膏30g,并常伍以嫩麻黄1g以开郁闭之热。心肝火旺者,加莲子心5g、胆草炭10g、酒芩10g、羚羊镑1.5g。大便秘结者加炒枳壳10g、全瓜蒌30g、酒川军5g、玄明粉5g。痰浊较盛者酌选橘子络皮各10g、法半夏10g、云茯苓30g、天竺黄10g、胆南星10g、全瓜蒌30g、黛蛤粉30g之属。下焦阴分大亏,虚风上扰,舌红少苔,手指振颤者,可用三甲复脉汤。气虚者加生黄芪30g。(2)气血不足、气虚血瘀者:症见半身不遂,四肢麻木,肌肉松弛,自汗乏力,脉象弦软无力者可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但临床常常虚实互见,气虚血瘀同时又兼有阴虚肝热、痰湿阻络者,故对于此种证型,孔老每以清平抑化通络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2、中脏腑

中脏腑大约为脑出血之类。其病来势凶险。可分为闭证和脱证两种类型。(1)闭证:闭证常见症状为突然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闭证有阴闭、阳闭之别。阳闭者,多为肝火挟痰热内闭心窍,初见上述症状外,兼见颜面潮红,呼吸气粗,大便干燥,口臭身热,躁动不安,唇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疗以辛凉开窍,镇肝熄风豁痰为法,首先灌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处方仍以清平抑化通络汤加减重加清肝豁痰开窍之品。阴闭者,除见前述共同见证外,兼见面白唇暗,痰涎壅盛,静而不烦,四肢欠温,舌苔白腻,脉沉缓。治当新温开窍,祛痰熄风。急用苏合香丸灌服,并用涤痰汤加减。(2)脱证:症见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不止,二便自遗,舌萎,脉微欲绝。其证为元气败脱,心神逆乱,急当益气回阳,扶正固脱。参附龙牡汤加减。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人参10g炮附子15g(先煎)山萸肉15g熟地15g方中以人参补元气,炮附子回阳,山萸肉敛肝阴,熟地补肾液,生龙牡收敛固脱,诸药合用,共奏回阳救逆,扶正固脱之功。闭证和脱证有时会同时出现,但又主次之分,或以闭证为主,兼见脱证,治宜开闭为主,在治疗闭证的处方中加西洋参、生龙牡等;若以脱证为主,兼见呼吸痰鸣、口噤不开、二便闭结等,治疗上当以固脱为主,酌加天竺黄、竹沥水、全瓜蒌等,或以西洋参煎汤送服少量至宝丹。中风的闭脱二证,一般以闭证居多,脱证少见,闭证中又以阳闭为多见,故孔老临床多以清平抑化通络汤加减。闭脱二证又可互相转化,闭转脱为病情加重,脱转闭为病情减轻,故临床治疗时必须辨清主次,标本兼顾。

2.李可治疗中风的经验:擅长用孙思邀“续命煮散”(《千金方治诸风篇》)主治:中风急重症。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出现中风先兆者,风痱(原因不明的瘫痪)。组成: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90克。紫油桂(不可用普通肉桂代替)、生附子、茯苓、升麻、辽细辛、高丽参、防风各60克、透明生石膏克、生白术克。上药一并捣粗末,混匀备用。用法:每次4克,绢包(细密之白布亦可),加水毫升,文火煮至毫升,分作4次饮,3小时1次,重症24小时用28克,不可间断。连饮7~10日。加减法:1)口眼歪斜:加清全蝎90克,大蜈蚣条,僵蚕90克。2)失语:加麝香0.3克/日,另冲服。特别说明:此方为大小续命汤类方,为唐代孙思邀自拟自治方,孙真人方后有注云:“吾尝中风,言语蹇涩,四肢疼曳,处此方,日服四,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

牢记以下五字诀可以帮助你远离中风。   一、稳   即稳定情绪。极度愤怒或紧张均可诱发中风,故患者应保持乐观愉快的心理。狂喜、暴怒、忧郁、悲哀、恐惧和受惊都会诱发中风。   二、防   即防止便秘。大便干结,易使腹内压增高,血管外周阻力增强,血压骤增,造成脑动脉破裂而发生中风,患者要保持大便通畅,每天定时大便,多吃蔬菜和水果,不要吃辛辣、油炸食品。   三、低   即饮食低脂、低盐。动物脂肪易使血脂升高,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增加中风的可能性;食盐过多,可引起水钠潴留,使血压进一步升高;长时间血压升高可诱发中风。   四、忌   1、一忌饮食过饱。腹部饱胀影响心肺功能,还可造成大量血液集中到肠胃,使心、脑等器官供血相对减少,容易诱发中风。   2、二忌看电视时间过久。久看电视,大脑持续紧张,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缩,血压进一步升高,有些电视情节紧张,场面惊险,易使情绪激动,容易发生中风。   五、诊   即早治“小中风”。“小中风”的主要表现为自觉半身无力或半身麻木,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发生“小中风”的患者在一年内有42%发生中风。必须高度重视“小中风”,及早就诊。

点评

刘维忠厅长:王世彪先生讲得非常精彩:方法多样,有多媒体,语音,文字。理念先进,提出了综合治疗的理念(中医,针灸,食疗,器械,锻炼,康复等),是今后甘肃中医临床发展方向。平凉各群转播及时。今后可加些临床案例。各市群应同步转播。药方可只讲方名和加减,百度可搜

泾川县康局长:感谢各位领导!感谢各位同仁!更感谢王主任的精彩讲述!我代表泾川的中医人谢谢你们!更希望泾川同仁好好学习!应用到工作中!为我县中医事业发展做贡献!为我县人民健康服务!

陈婷婷崆峒电台:太精彩了,让我这个门外汉受益匪浅,都可以当赤脚医生[愉快][偷笑][偷笑][偷笑]

甘肃卫生刘维忠厅长:王世彪先生在微博普及中医方面贡献巨大。他今晚说的补阳还五汤很好,刘东汉先生抢救省医骨科主任王和平脑梗就用此方。脑中风气(阳)虚血瘀占多数。

郭宪章(中医):内容丰富,准备充分,组织严谨,讲演精彩,可以说是一篇“百科全书”式的演讲。

甘肃卫生刘维忠厅长:我在微博上回答不了的问题都转给了王世彪先生。他的脐疗技术在兰州电视台讲过,很受欢迎,建议在群里讲一次,非常适合乡村中医学习。

甘肃卫生刘维忠厅长:[玫瑰]主持人音乐有特色!甘肃各县村医群建齐后,甘肃中医会上大台阶。

李生发(龙骨):看来大家都在准备提问,乘机我这个外行先谈点感受。这次讲座更加精彩,有四个亮点:一是准备充分。王主任作了大量功课,内容翔实;三位策划人做了大量前期沟通协调工作。二是秩序良好。大家专心听讲,有静有动,井然有序。三是指挥得力。临时策划群的工作平台作用发挥的好。随机处理,机智灵活。四是形式很好。有文有声,图文并茂,既便记忆,又便理解。感谢王主任给基层中医人的精心培训,感谢彭大小姐、王红明、张若楠的精心策划与组织,感谢刘厅长自始至终的参与与支持!

甘肃卫生刘维忠厅长:王世彪先生讲脑中风针灸最重要,我有同感,我組织抢救过的脑中风都用了针灸,中药,耳尖放血,黄酒煮花椒,艾叶,茴香热敷五心,脊柱等综合治疗,效果好。

王红明:今晚的讲座是非常难得的讲座,也是全省县级村医第一次微讲座,主讲内容是根据我县常见病,多发病为主题,我的老父亲就是因为突发性脑出血不幸离世,做为泾川农民的儿子,也作为中医杂谈~平凉总群主的我,有幸诚邀王世彪主任主讲《脑梗塞中医治疗技术》,希望全县同仁学习,更好的让脑梗塞、脑出血远离我们,让我们做一个幸福的人,让更多的人从疾病中走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得现状,同时希望泾川能够发挥中医的特色,更好更快的把基层中医、民间中医发展起来,借中医杂谈







































鍖椾含鍝鍖婚櫌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枟鏁堝ソ
鍖椾含鏈夋不鐤楃櫧鐧滈鐨勫尰闄㈠悧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huyou.net/zqngszl/12.html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