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青年女性患者,于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伴视物模糊、重影,呕吐,食后即吐,呈喷射状,偶有神志不清,发作时可持续1分钟后自行缓解,病初伴有发热,体温最高38℃,无寒战,伴言语不清,口角歪斜,乏力、盗汗。遂就医院,查头颅MRI提示右背侧丘脑新发空隙性脑梗塞,考虑为短暂性缺血性发作,给予相应治疗,后查骨髓细胞学检查显示:嗜血细胞可见,其它检查血液分析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均降低,Coombs试验(+),考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给予激素等相关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治疗,经我院多学科医生会诊建议腰穿进行脑脊液检查,经我科进行脑脊液相关检查结果显示:
墨汁染色:可见隐球菌(下图)
墨汁染色直接镜检形态学描述:可见圆形或者卵圆形的有折光性菌体,外周有一圈透明的肥厚荚膜,内有反光孢子,但无菌丝,即可确定为隐球菌。
脑脊液细胞学结果显示:可见疑似酵母样菌体(下图)
氏染色形态学描述:直径5~20μm大小不等,圆形,单独或成簇分布,菌体呈紫红色,染色较深较均匀,无核,菌体荚膜不着色,部分由于携带染料残渣,轮廓更为清晰。
血培养:患者进行血液培养24小时后仪器报阳,将其转接种于血培养基,37℃培养3天后形成乳白色、不规则的酵母样菌落,表面有蜡样光泽,经我科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鉴定该菌为“新型隐球菌”,并进行相关药敏试验提示:氟康唑、伊曲康唑、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敏感。
其他相关检查: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检测新型隐球菌荚膜多糖体抗原为阳性。
我院神内科医生根据我科对患者相关检查结果综合患者症状体征、病史,同意目前诊断,并给予患者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治疗。患者用药后症状明显好转。
新型隐球菌感染所致的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真菌感染,。新型隐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鸽子粪是主要传染源。圆形、卵圆形,菌体为宽厚的荚膜包裹;不形成菌丝和孢子;出芽生殖。隐球菌属包括17个种和18个变种,其中仅新生隐球菌及其变种具有致病性。新生隐球菌几乎全部经肺入侵而感染人体,90%病损仅局限于肺部,10%可经血行传播扩散至其他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及皮肤是最常见的继发感染的部位,该菌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可能与脑脊液中存在的天门冬酰胺、肌酸内酰胺等刺激真菌生长的营养因子有关。本病传播途径尚未阐明,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原菌可直接侵入并引起血行传播,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的患者、艾滋病、白血病等患者易患本病。
新型隐球菌为条件致病菌,免疫功能低下者为高发人群,但也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人。白血病、恶性肿瘤、艾滋病、SLE、尿毒症患者。长期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使用者更易感染。隐球菌侵入肺部后,局部病变进展缓慢,病变轻微,常无临床症状,但有20%以上的病例可由此经血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生。其临床表现如下:
(一)起病缓慢、可呈亚急性,潜伏期2-4周。
(二)脑膜炎的表现:意识障碍,头痛、发热(以不规则热多见)。
(三)颅内压的表现,可有颅神经损害。
(四)未经治疗病情逐渐恶化
(五)血常规正常
(六)腰穿:压力增高明显,脑脊液外观透明或微混,白细胞轻中度增多(40-/u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升高,糖减低,氯化物轻中度减低。
对于临床上出现CNS感染的症状、体征、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及糖含量明显下降的患者,应高度警惕隐球菌脑膜炎的可能,尤其对具有免疫功能底下者、有养鸽或有鸽粪接触史者,更应高度怀疑。实验室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包含涂片镜检、培养、隐球菌特异性抗原检测和组织病理检查发现隐球菌。
现我科实验室目前开展的相关检查如下:
1.病原学检查
(1)墨汁染色法是迅速、简便、可靠的方法,根据受损部位不同取所需检查的新鲜标本,如脑脊液、痰液、病灶组织或渗液等,置于玻片上,加墨汁1滴,覆以盖玻片,在显微镜暗视野下找隐球菌,可见圆形菌体,外轴有一圈透明的肥厚荚膜,内有反光孢子,但无菌丝。反复多次查找阳性率高,脑脊液应离心后取沉淀涂片。重视墨汁染色,墨汁染色阳性可以直接向临床报告检测到新型隐球菌。
(2)真菌培养取标本少许置于沙氏培养基和血培养基中,在室温或37℃培养3~4天可见菌落长出。其培养尽管敏感性不高,并且隐球菌经过抗生素治疗后很难再培养出来,但隐球菌感染的金标准仍是真菌培养。
2.血清学检查
检测新型隐球菌荚膜多糖体抗原,以乳胶凝集试验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灵敏而特异,且有估计预后和疗效的作用。隐球菌感染的金标准是真菌培养,但敏感性不高,并且隐球菌经过抗生素治疗后很难再培养出来,墨汁染色虽然方法简便,但受菌量多少影响较大,并且治疗后菌体出现退行变,不易辨别。隐球菌抗原的检测不受送检标本中菌体数量的限制,亦不受药物治疗的影响,可作为活性感染的证据。而新型隐球菌抗原滴度的改变对于临床治疗疗效的观察非常重要。
3.组织细胞学检测
有的病变主要由大量繁殖的隐球菌及其引起的炎性细胞浸润构成。由于隐球菌的荚膜物质有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故浸润的炎性细胞是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损害显示胶样液化,囊腔内有多量隐球菌。有的病变则表现为肉芽的形成,主要由单核细胞、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等构成。此时隐球菌数目较少,且大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入胞浆内。在新鲜的病灶内,菌体大小不等,小的居多,且容易见到单芽生孢子。在其他病灶内,菌体较大,很少见到芽生状态。HE染色胞壁淡蓝色或淡红色,荚膜不着色;PAS染色菌体呈红色;GMS染色呈黑色。
本病的早期诊断对于预后及减少或避免后遗症的发生尤为重要。早期主要依靠临床医师的高度警惕,怀疑出现脑病时应及时行脑脊液检查,如直接墨汁涂片查是否有厚荚膜的菌体,同时行脑脊液培养以及组织细胞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隐球菌荚膜抗原辅助诊断,联合应用可提高隐球菌的检出率。
总结
新型隐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以出芽的方式生殖,免疫低下的人群更易被感染。治疗时间长,死亡率高。实验室可以通过墨汁染色、真菌培养、细胞学检测以及隐球菌抗原的检测进行检测,特别是抗原的检测对于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的监测都十分重要。实验室应与临床积极配合,及早找到病原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
医院就诊,检验科竭诚为您服务:
墨汁染色:每天接收标本,当天出报告
体液(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工作日每天上午11:30之前的标本,下午出报告
工作日每天下午5:30之前的标本,第二天上午出报告
真菌培养:每天接收标本,3-5天出报告,如有特殊情况需延长培养时间
新型隐球菌荚膜多糖体抗原检测:每天接收标本,两小时出报告
医院检验科-
彭克楠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huyou.net/zqngszl/3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