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脑梗塞治疗 >> 脑梗塞的中医治疗 >> 正文 >> 正文

秋冬换季,别再让父母输液预防脑梗死了,一

来源:脑梗塞治疗 时间:2022-4-30
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19047.html

脑梗死的常用治疗和预防药物有抗血小板药、抗凝药、调血脂药、降血压药、降血糖药和保护神经、改善循环类的药物。

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要监测是否有皮肤、黏膜出血、皮下淤斑、黑便等;服用华法林,要监测INR在2-3之间,控制饮食品种及数量;服用他汀类药物,需每隔2-6个月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1.8mmol/L)、肝肾功能、肌酸激酶(CK)。

患者长期服用降压药,需监测血压,非糖尿病患者要把血压控制在/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在/85mmHg以下;服用降糖药,需日常监测指血糖,每3-6个月测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且低于7%,要注意低血糖反应。

提前输液不能预防脑梗死的发作,建议患者通过长期规律服药来进行预防,同时还要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和控制体重。

卫红涛

医院西药剂科

眼下正是秋冬换季时,也是脑梗死高发的季节,更是“输液预防脑梗死”的流传鼎盛季节。其实,目前的研究尚未能证实输液具有预防脑梗死的效果。医院满足了患者的输液要求,但输注的药物中,多为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或者脑梗死急性期用的治疗药物,这些治疗药物不仅不能有效的预防脑梗死,在输注的同时,如果患者还继续服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还会增加出血的风险。那么到底要如何预防脑梗死呢?今天我来给出一份“攻略”。

一、脑梗死的常用治疗和预防药物

脑梗死,医学上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的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大脑缺血缺氧,使局部脑组织坏死,引起大脑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偏身瘫痪、视力下降或偏盲、肢体麻木、言语不清、口眼歪斜、甚至昏迷等症状的一类疾病。脑梗死一直有着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著的凶名。

患者一旦发生脑梗死,一般都需要住院治疗。在出院后,则需要长期服药,预防再次发作,医学上称之为“二级预防”。所以,患者出院带药通常要带三四种,如果有基础病叠加,可能带药的种类会更多。这些药物都是处方药,不仅需要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才能购买和服用,还需要患者密切监控其不良反应。

1、抗血小板药

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西洛他唑、双嘧达莫。

2、抗凝药

华法林、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

3、调血脂药

各种他汀类药,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

抗氧化的普罗布考;

抑制胆固醇吸收的依折麦布等。

4、降压药

各种地平,各种普利,各种洛尔,各种沙坦的一种或几种。

5、降糖药(糖尿病患者)

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各种胰岛素以及类似物等。

6、保护神经、改善循环类药物

蚓激酶、胰激肽原酶、丁苯酞等。

二、住院期间服药起治疗作用,出院后服药起预防作用

患者在住院期间服用这些药物,通常是在脑梗死急性期(即发病后2周内),会起到治疗的作用,可以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

患者在出院后服用相关药物,则是为了预防脑梗死的再次发作。

三、患者如何监控药物的不良反应

虽然同为脑梗死预的防药物,但不同的药物,成分不同,药理作用不同,需要监控的不良反应也不同。患者可根据自己服药的具体类别提示,来观察自己用药后的反应。

1、抗血小板药

药物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让血液不容易形成血栓,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脱落造成的梗塞。

药物不良反应:当血小板聚集能力被过度抑制时,就容易诱发出血。常见的出血部位包括皮肤黏膜(牙龈、鼻粘膜),胃肠道,颅内等。所以在服用抗血小板药后,尤其是服药后的前3个月(前3个月几率最高,1年以后几率下降),要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huyou.net/ngszyzl/8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