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到了腊月二十六,传统的民俗是“去割肉”。农耕年代,经济不发达,人们生活条件受限,一年到头很少吃到猪肉。但到了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改善一下生活,所以,也叫年肉。在过去农耕时代,六畜之一的猪是一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通常,养了近一年的大肥猪,到了腊月二十六这一天,把它杀掉。一是自己留一部分过年吃,给亲朋好友送些年礼,剩下的大部分卖给村民,换取钱财。这也就是民间所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而没有养猪的人家,这一天趁着人们过年杀猪,及时去购买新鲜的猪肉,准备过年备用。当然,也有的去赶集,到集市上去割肉。也就是大家说的俗语:二十六,去割肉。二十六,去割肉。过年能吃上“年肉”,寓意生活有滋有味,富的流油,更表示来年生活幸福美满,红红火火,非常富足。最美妻子最美妻子事迹展播
01
甘州区第四幼儿园史雪青
02
甘州区大满水利电力管理处董爱萍
03
甘州区上秦镇中心卫生院王雪燕
04
甘州区火车站街道张火路社区黄海燕
史雪青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以绽放绚丽的火花,可因虚度而懊悔,也可以用坚实的步子,走出辉煌的壮丽,这就是甘州区第四幼儿园史雪青老师的青春格言,正是在这一条格言的指引下,她在平凡的人生角色中演绎着不平凡人生。互敬互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家庭幸福的源泉,他们夫妻20多年来在生活中相互照顾,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取长补短,遇到困难,相互开导、相互帮助,常言道,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贤惠女人的支持。她的丈夫张兰新在铁路部门工作,早先因为工作需要被调往外地(山丹、金昌、武威)等多个地方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每个月只能回来一次,呆不了两天就要回单位上班,因为他把工作放到第一,家庭第二,家里成了上有老,下有小的状况,记得有一次孩子晚上突然发起了高烧,父亲又住院,母亲的岁数已大又着急上火感冒了,当时她都要到崩溃的地步,丈夫又在外地装军事运输装备,知道丈夫肯定离不开,绝对不能请假回来,在晚上丈夫给她打电话时,问着家里都好着吧,她只有隐瞒家里发生事情,就强忍眼泪没有告诉他,她知道告诉丈夫也没用,在当时的情况下,他肯定也回不来,还要操心心家里的事,万一在工作上稍微一大意,就会造成军用物资安全事故的发生,就这样她坚持着,别提当时有多困难。她就不断告诉自己,加油,一定不能垮下来,日子终究会变好的,她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的坚持着,她的丈夫因为工作性质,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自己、孝敬老人,为了工作,很少照顾到家庭,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因此她就默默的支持和理解丈夫,在家里默默的承担着所有的家务活,孝敬父母的任务,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她常说:“我会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教师,更不会忘记自己也是一名铁路职工的家属”。她用女性博大的爱心和广阔的胸怀,维系着一个美丽而幸福的家。每一个人都渴望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史雪青老师,她也不例外,她和丈夫彼此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生活的幸福和谐,她把家里的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条,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一个具有优良的家风的家庭,家庭成员不自私、不狭隘、不懒散不怠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用心进取。积聚正能量,释放正能量。由于丈夫工作忙,孩子的教育全都靠她一个人,她重视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深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始终把对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孩子的德育放在第一位,坚信只有“德”教育好了,才有资格理解别的教育。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加强亲情培育,不断磨炼,言传身教,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并健康快乐长大成人。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的修养,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注重培养儿子的成长,在她的关心教育下,儿子也健康成长并走向了工作岗位,成为了同龄人中的翘楚。史雪青老师日常在工作中勤奋刻苦,不断探索钻研,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的工作在幼教第一线。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关心家人、勤俭持家。她在自己的不断努力下,收获了满满。多次被幼儿园评为优秀班主任。多篇论文发表论文发表于甘肃教育周刊她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光荣,同时也为自己从事的事业而感到骄傲。在她的幼教生涯中,有辛劳,有挫折,有快乐,有收获,但她对幼教事业无怨无悔,在今后的工作中她将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孩子,为孩子的明天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幼教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牵手相伴的二十多年个春夏秋冬里,史雪青夫妇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一同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关心家人、勤俭持家。夫妻俩从没因生活琐事红过脸、吵过嘴,他们用自己的真诚、善良和孝心换来了家庭的美满、幸福。他们一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礼貌和谐家庭的深刻内涵。董爱萍她,是一个普通妇女,一个平凡妻子,数年如一日服侍半身不遂的丈夫,无微不至,无怨无悔,从不言弃。她的坚持让丈夫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也感染着家人、同事、朋友和周边群众。她向她们诠释了真正的爱情,也诠释了一种责任——做妻子的责任。她,就是大满水利电力管理处职工董爱萍。年,董爱萍出生于甘州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受父母亲的教育和家庭熏陶,她自幼就是一个乖巧懂事、善解人意、尊老爱幼好女孩。年10月,经人介绍,与年长自己的杜为民结为夫妻,婚后夫妻和睦、家庭和谐。在丈夫心里,她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好妻子。随着女儿的出生,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上班、做家务、照顾孩子,偶尔有闲时间,跳跳舞,也打扮一下自己。”就这样,幸福的日子过得飞快。她说,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生活会和别人有什么不同。然而四年前,董爱萍的家庭却遭遇了一场痛苦的磨难,丈夫突然间脑梗塞病到了,顷刻间她被生活的狂风暴雨打击的不知所措,不知如何面对,但她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一定要尽全力救他,不管怎样都要把他看好,让她们的生活重回从前,他才四十多岁还那么年轻,她们的生活才刚刚好起来,她们的女儿还小,女儿才刚中考结束还要上高中,他病之前还答应带着心爱的女儿去云南旅游,且旅游团已报名这个时候他怎么可以倒下。但一切还是毫无征兆、猝不及防的来了。她的丈夫偏瘫了,确定这个结论后,她整个人都蒙了,顿时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但是看着年幼的女儿她怎能倒下,她必须得挑起生活这个重担。当时她不敢告诉女儿实情,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诉她,爸爸会好起来让她放心,马上进入高中了要好好学习,而她的心却疼的在流血,她必须面对这一切,撑起这个家,不能让女儿担心决不能影响学习。丈夫发病后首先送往张掖市人民进行治疗,其间十多天他一直昏睡不醒,右半边身子完全失去知觉,大夫的诊断证明上醒目的写着“脑梗塞,中风”,趁着没人她偷偷跑出病房哭了一次又一次,面对当时的无奈和无助,她觉得这象极了一个不真实的恶梦,医院回家走在街上精神都是恍恍惚惚的,面对熟悉的街道多次会转向。难受归难受,还要打起精神抓紧时间给丈夫看病,为了让他得到更好的医治,医院住了十多天院脱离危险后,又转医院。医院治疗康复的两个多月期间,大小便都在床上,吃饭喝水都依靠人来一点点喂,她象护理婴儿一样没日没夜精心陪护他,盼望他早点好起来回家,但丈夫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期间她着急,心痛加难受各种情绪纠结在一起。然而尽管在医疗水平已很发达的今天,各种康复治疗在丈夫身上也没有发生多大变化,最终丈夫只能依靠拐杖维持行走,成了一个失语且偏瘫的病人,他也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连吃饭喝水都成了问题。她和丈夫都是大满水电处的普通职工,为了照顾他她不得不频繁去单位请假,好在单位领导还有同事都理解,让她在家能好好照顾他。生病后丈夫从此性格变的更加内向、暴躁,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有什么能比你眼睁睁看着你的亲人每天在你眼前痛苦挣扎,而无法医治更让人痛苦的事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她只有坚强的面对别无选择。都说人生有三大痛苦,而她感受的这是第几痛呢?年幼的女儿该怎么面对呢,学习的压力已让她喘不过气了,但她依然相信在妈妈及亲属们的全力救治下,几个月后她的爸爸会从兰州省城健康的回来。在兰州治疗及康复期间她每天给她打电话,询问爸爸的病情,给爸爸加油给她鼓劲,她能做的都做了,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从医院回到家中,抱医院又康复了一段时间,但一切都已成定局,女儿看到这样的现实哭得撕心裂肺,高中期间学习成绩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从最初的奥班降到了亚奥班,性格也变得内向了,不爱和人说话,最怕别人问起她爸爸。尽管此时她心里已痛苦到极至,但在女儿面前她还强颜欢笑,表示一切都会好起来,这个家不会倒还有妈妈,女儿也理解每天努力的学习着。这种时候别人无法帮你,朋友及同事们一句关心和鼓励的话都会带给你很大的勇气,只有靠自已从人生的最底谷忍着剧痛慢慢往上爬。出院后的一切康复按摩都得由她来,在长期的治疗康复过程中,她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手法,每天给他按计划早晚进行按摸和适当运动,在这四年当中,她不仅成了丈夫的按摩师、理发师更成了丈夫心中的顶梁柱,生活中的一切都得她来帮他,她还得正常上班。她每天五点多起床,给女儿做好早餐后再准备好父女俩的午饭,然后再把丈夫叫起床给他洗漱完帮他吃完早餐,才能急匆匆赶去上班,有时经常自已也忘了吃早饭。生活就这样一直坚持到现在,但她所有的付出最终也没能改变丈夫的现状。从此她和丈夫恍若两个世界的人,有时他说的话她纯粹听不懂他就跟她急跟她吼,她不知怎么办,日子就这样苦熬着、硬撑着走过来了。都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但丈夫的病却一点也没改变。四年了,如今女儿也高中毕业了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一切源于她的努力付出,她知道女儿已尽力了,这四年对她,对她及整个家庭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作为同龄人女儿承受的更多。家庭的雾霾已渐渐散去,接下来的日子里希望女儿学业有成,在生的道路上越来越顺。从出事到现在,她一直尽职尽责,住院时天天守在病床前,出院后无微不至地照顾,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给丈夫看病;刚开始,丈夫脾气不好,经常骂她,但她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怨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确实辛苦,要照顾孩子,照顾丈夫,还要上班,但从来没听见她在单位说过什么,工作一样都没有耽误过,能吃苦,很乐观,热情、善良,大家都喜欢她。”和她一起共事多年的同事们,说到她,都无不竖起大拇指夸赞她。面对别人的肯定与赞赏,她有点腼腆:“他是我丈夫,这些都是应该的。”她说,这些年,不管亲戚还是朋友,都一直没有离开过他们,这是一份收获,她很开心。很多艰辛,她已经想不起来,但记得感恩。尽管,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让她不再年轻,但她那双眼睛,却比年轻时更加明亮,清透,坚毅,充满了爱与相信。人们常说:“男人是天,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但董爱萍却用自己瘦弱的身体给丈夫、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她用自己的坚强和乐观给这个家洒下一片阳光;她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婚姻的誓言——风雨同舟、不离不弃。王雪燕她是挥着翅膀的白衣天使,他是手握钢枪的边防战士,艰难的岁月锻炼了她执著的精神;艰苦的环境锻造他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他们用真情谱写着拥军之曲和奉献之歌……她是王雪燕,上秦镇中心卫生院的护士长。然而正是这位美丽的白衣天使姑娘,数年如一日精心照顾公公婆婆,抚养教育女儿的同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用真情和辛劳温暖着远方服役的亲人。你守边疆我守家,做你最坚实的后盾。作军嫂很光荣,但作一名好军嫂却很辛苦。与爱人王金国从认识到结婚已有8年有余,在这8年的风风雨雨中,她全力支持丈夫工作,夫妻相敬如宾,和睦相处,深受邻居和朋友们的称赞。爱人在西藏边防工作,常年累月不回家,她独自一人默默地承担着家中的一切,上班工作,操持家务,照顾年老的父母,教育孩子,用柔弱的双肩默默地支撑着这个温暖的家。由于她的关爱和支持,爱人王金国同志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出色地完成了部队的各项任务,多次受到表彰,她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扮演好一个白衣天使和贤妻良母的角色。在家里,她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孩子生病的时候,父母住院的时候,为了不影响丈夫工作,她硬是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扛起了所有家庭重担,很少给丈夫打电话诉苦。记得孩子刚一岁的时候有一次发高烧到42度,漆黑的夜里她一个人医院,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默默的留下了泪水,这时候她多想给丈夫打个电话啊,但她没有,因为她知道,即使打了,丈夫也回不来,还要他担心,丈夫是属于军队这个大家庭的,自己不能因小家而误大家,作为一名军人的妻子,这些都是她应该承受的,她也对此由衷地感到自豪和欣慰。疫情无情人有情,学着你的样子去站岗。年新冠肺炎的出现,牵动这亿万人民的心。在医院吹响紧急集合号的那一刻,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同时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她,将孩子交给公婆照看,第一时间返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面对疫情,全院职工团结一心,她在院里主要负责医疗用品的消毒工作,由于白天大部分的医疗用品都在使用,她只能在晚上加班加点的进行工作,为了保障大家第二天都能使用消毒后的物品,很多个夜晚都是自己独自处理到晚上12点,想起家里的两个孩子,只能拿起手机发上个简短的视频,叮嘱公婆:“疫情期间,注意防护,待在家里注意孩子安全”。每次听到孩子哭着说:“我要妈妈”的时候,自己眼中泪就会不由得落下,她多想自己能够陪伴在孩子的身旁,她多想自己能够待在丈夫的身边,但是她也要像丈夫一样,为生命保驾护航。疫情期间,每次丈夫询问的时候,她总是回答“家里放心有我呢,现在开始我也学着你站岗”。多么朴实的一句话,却给丈夫带去了温馨和鼓舞。“家里有我你放心,家里有我你放心”,可谁又知道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同样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到底有多难啊。院领导知道家里的情况,多次劝说“你回家照顾好孩子,这边有我们呢!”她总是回答“特殊时期,我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我要向丈夫一样,手握自己的枪,站好自己的岗”。在家里,她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在单位,她是一个好同志、好同事;对军队的热爱,对家人的挚爱,对生活的珍爱,对生命意义的正确领悟,爱在左、情在右,天使挥舞着翅膀,只为爱你那一身绿戎装。军嫂,一个亲切的称呼;军嫂,伟大贤惠的妻子;军嫂,撑起军人的半边天。有了她们的辛劳,军人的后方才得以稳定;有了她们的付出,军人的信念才得以坚固;有了她们的悉心照料,军人的生活才更加丰富多彩。她们虽不是祖国的钢铁长城,却是长城最坚实的后盾。她们用无悔与担当擦亮自己胸前的名片。黄海燕她,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人,一个平凡的妻子,几年间无怨无悔照顾服侍患病的丈夫,从不言弃,她用柔弱的双肩,向我们诠释了婚姻的真谛,她,就是甘州区火车站街道张火路社区工作人员黄海燕。这是一个原本普通的四口之家,有着固定工作的丈夫,听话懂事的儿子,还有年近八旬开朗乐观精神矍铄的公公,这个平凡的女人,从不追求大富大贵,只希望每个人都健康快乐的生活着的女人,以为她的生活会这样继续下去,然而,老天并没有特别眷顾她。年,当这个女人因为哥哥的意外离世还躲在无人的地方哭泣的时候,生活又给了她重重的当头一棒,丈夫不幸的被确诊为肝硬化失代偿期,她来不及擦去失去哥哥的眼泪,带着丈夫踏上求医之路,先后往返于兰州、北京等地,期间的辛苦,只有自己和丈夫能够理解,失去哥哥的痛苦,丈夫的病重,极大的精神压力,让原本漂亮的秀发变成了白发。病情突变,弱肩扛重担。然而,不到两年的时间,丈夫病情突然恶化,颈部淋巴结无痛肿大,经河西医院初步诊断为恶性肿瘤,她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她想不明白,一个对父母、岳父母都孝顺、对亲戚都关照、重情重义的这样一个男人,厄运怎么会降临到他的身上?医院弄错了,和家人短暂商量后,她带丈夫连夜到西安再做检查,医院2次病理诊断,确诊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即使做了昂贵的PET-CT检查,也仍然找不到原发病灶,但病情已不允许再拖,医院制定了治疗方案,先化疗再放疗。第一次化疗很快便开始了,化疗结束后病人即出现了四度骨髓抑制,虽然她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但医生凝重和着急的表情,让她觉得不安。虽然租住的房子与放疗科病区也就几百米距离,但是,这几百米,对一个四度骨髓抑制的病人却比几十公里都长,这个柔弱的女人一路搀扶着丈夫失声痛哭,这个坚强的男人反过来安慰她,不要哭,不要哭,是的,不能哭,如果哭能让丈夫好起来,她将不惜所有的眼泪,但是,哭没用,她用尽所有的力气将丈夫搀扶进了放疗科病区,还没有办清再入院手续,丈夫就出现高烧昏迷,大夫向她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并告知她这种情况随时会出现颅脑并全身出血而死亡,她无法接受,在医生办公室失声痛哭,求医生无论如何也要救活他,他还年轻。之后丈夫陷入长达五天的高烧昏迷中,大小便不能受控制,稍有污物她就立刻更换护垫,没日没夜守在病床前,不断地用温水毛巾擦拭身体,定时测量体温,希望能尽快退烧,丈夫一刻不脱离生命危险,她就一刻不能离开,五天以后丈夫逐渐退烧并清醒过来,她高兴地哭了,脱离了生命危险的丈夫,口腔严重溃烂,满嘴的疤,无法正常进食,但身体又需要营养支撑,她买回营养粉,每隔两个小时用温水冲不到毫升,像喂孩子一样一点点喂给丈夫,但是丈夫由于口腔严重溃烂,甜的营养粉喝下去就是钻心的痛,她又改用软馍浸泡成糊状,用勺一点点喂,每一次进食,对病人都是折磨,满嘴的疤痕,根本无法张开嘴,她要学着像护士那样清理口腔以及嘴巴周围的疤,以保证他能张开嘴巴进食,还要不断地用盐水冲洗口腔并清理病患的痰液,平时,她看见别人吐痰自己就会比别人吐的更凶。为了丈夫能尽快好转,她要不断地清理,直到他吐干净为止,丈夫的身体还在恢复中,非常虚弱,不能下床,大小便都要在床上,这个个头不高的女人,端屎接尿,从无怨言,看着一个一向坚强,甚至有些霸道的男人,现在竟是如此的虚弱不堪,往日的意气风发只剩依赖,她躲在卫生间打开水笼头捂住嘴哭了,可是,理智告诉她不能哭,她要做这个虚弱的男人坚强的后盾,她洗了一把脸,走出卫生间,笑着对丈夫说,她都好几天没洗脸了,她知道,有丈夫,孩子就有爸爸,家就在,只要家在,她什么都愿意做,既使再辛苦,再难,她也能扛起来。出院初始,丈夫大变样,从一个体重多斤的胖子跌至多斤,身体虚弱,只能少量多餐,每天她都会变着法地为丈夫熬汤、熬粥,尽其所能地让他能多摄入一点营养,每天要吃7-8次,从最初的浸泡成糊状的馍到稀粥、鸡蛋羹到细细的面条到营养的各种煲汤,从最开始的喂,到自己能吃,丈夫每恢复一点都让她非常欣慰,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丈夫的身体恢复得很快。后来,听同事说“五红汤”能升血小板,白细胞,她就又做起了“五红汤”,丈夫的血小板、白细胞慢慢地有了回升。始料未及的是,尽管竭尽全力,命运还是没有放过这个柔弱的女人和这个家庭,年11月,丈夫被再度诊断为肝癌,这个在人前笑、人后哭的坚强女人,再一次被命运打懵了,用被子蒙头嚎啕大哭,哭累了,也哭清醒了,她决定再和命运赌一把,面对命运,她不能屈服,丈夫还年轻,她还要和命运再搏一搏,她擦干眼泪,继续踏上漫长而艰难的求医之路。化疗等治疗手段因丈夫的身体情况不耐受,怎么办?难道就这样看着丈夫一天天虚弱下去?不能。小叔子向她推荐中医治疗,她决定再试一试,毅然带医院,开始每天一副中药的治疗,她要按照医嘱按时煎给丈夫喝下去,每一天都希望会有奇迹出现,哪怕能减轻些丈夫身体的痛苦,她也愿意倾其所有。忘记艰辛,心怀感恩。在丈夫患病的这三年里,家人给了她很多帮助,年近八旬的公公需要人照管,大伯子和嫂子毅然承担起了这个担子,照顾公公的饮食起居,不让她分心;在丈夫重病住院期间,大姑姐一个电话到了病房,和她共同承担起照顾重病丈夫的重担,大姑姐昼夜不离兄弟病床,实在累了,才回到租住的房子少歇息一会;乖巧懂事的儿子,在病床前为爸爸洗脚、擦身、清理口腔,凡事他能做的,他都事无巨细;还有她自己年迈的父母,即使生病也不给她打电话,老两口自己住院,不愿意再给她增加负担……无论多难,决不放弃。尽管,生活的磨难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但却让她更加坚毅,她明白,求医的路很长,很艰难,但她坚信,命运一定会善待一个孝子,一个孝婿,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她决不放弃,结婚时,他们并没有彼此承诺过“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贫穷还是富有,不管生病还是健康,都愿意陪伴他(她)”,但她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婚姻的真谛。END
编辑:张启民
审核:李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huyou.net/zqngszl/6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