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激烈的成都市场,又有新玩法。
上个月,春熙路街头新开了一家个性小店:使用瓦煲煮茶,只做奶茶与纯茶14款产品。还有一条有些离谱的规定,“不主动提供杯盖吸管,不支持打包外带。”
试营业期间,这家店已冲上成都热门饮品榜Top1,平均每天出品近千杯。
这家店为什么这么火?他们的模式行得通吗?
成都这家“任性”的奶茶店已经在朋友圈刷屏最近,朋友圈被成都的一家茶饮店刷屏了,不少饮品伙伴前去打卡,很多人都在打听这个品牌,我马上去了解了一下。
这家店叫“李山山茶事”,开在热闹的春熙路,凭借瓦煲煮茶、花式出杯等极具特色的出品模式,在试营业期间,快速冲上大众点评成都热门饮品榜Top1。
先看门店和菜单:
门店位于街角处,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街角的一侧是打卡墙,另一侧便是吧台,横跨整个店面。在装潢上,运用大面积原木元素搭配少量淡色布艺,一眼看过去,满满的古朴简约风。
饮品只围绕鲜奶茶与纯茶做延伸,有浮沫(浓香茶底)、轻乳(清香茶底)、轻茶(纯茶)3大系列14款单品,单杯售价在15~18元之间。
主打健康品质,所用原料都会在菜单上清晰标注。
产品体验十分独特,甚至有些“任性”:
瓦煲煮茶,特意设计了“出杯仪式”
李山山茶事的茶底均由瓦煲煮制而成,为了直观呈现,特意设计了出品展示环节。
以浮沫系列的柑香肉桂为例,后厨在浮沫(类似奶泡)中加入柑橘糖浆,调和好风味,拿到前台后,再由店员进行最后一步操作:
在顾客面前摆放托盘和杯子,将茶从瓦煲中盛出,缓慢倒入杯中,最后撒上肉桂粉,出品流程颇具观赏性。
出品不雪克,让风味在口中融合
比如刚刚提到的柑香肉桂,注入茶汤后呈给顾客,不加以搅拌或雪克。顾客端起杯来,肉桂香气萦绕,大口喝下去,先是柑橘浮沫,而后才是正山小种的茶香,最后在口中交织融合,感官体验层次丰富。
再如轻乳系列的碧塘飘雪,用纯绿茶打底,将茉莉花蒸馏液与轻乳结合,第一口是茉莉花香,第二口才是绿茶茶韵,在口中真正融合成茉莉绿茶的风味,清香感突出。
为每杯饮品附“说明书”
顾客在“李山山茶事”点单后,产品的使用原料、饮用方法及背景故事也会随小票一同打印出来,为了让大家掌握奶茶的正确打开方式,他们甚至还准备了“喝奶茶教学视频”。
不主动提供吸管,不支持打包和外卖
目前,“李山山茶事”不支持线上小程序点单,顾客只能到店下单。
在出品时,他们目前也不似常规奶茶店主动提供杯盖吸管,还明确表示现制茶饮无法打包,不支持跑腿外卖,高峰期每客订单限购2杯。
如此“任性”的卖奶茶方式,依然吸引了大批消费者买单。
创始人李屾告诉我,5月26日正式开业至今,门店平均每天卖出~杯,已达到目前门店可承载的极限。
为了强调茶感
他给门店定下几条“规矩”
李屾自毕业后一直从事茶饮行业。他观察到,近两年消费者经过加料、猎奇等“口感大爆炸”阶段后,口味渐渐回归到茶本身,越来越喜欢茶感重的产品,身边朋友也开始主动购买茶叶饮用,所以门店重点围绕“茶”做表达。
为了突出茶感,他在饮品出品上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思路:
在制作茶底时,特意选择瓦煲,是因为相比金属器皿,瓦煲在控制温度上具有优势。
瓦煲一类容器,加热慢、散热也慢,用来煮茶,受火更均匀,也能更大程度激发出茶的韵味。
在产品出杯时,刻意不将茶、奶做搅拌融合,而是保持一定程度的分离。
李屾介绍,“茶奶完全融合是在入口后实现的,这样可以更多保留茶本身的味道,消费者在饮用时茶感更明确。”
在售卖环节,只做线下生意,不支持打包外带,甚至不主动配杯盖吸管,为的是完整呈现出一杯饮品的视觉、嗅觉、味觉3个维度,还原传统茶体验。
“用户如果盖上杯盖打包带走用吸管喝,那只能感受到饮品尾段的茶感,对饮品中茶的感知依然是模糊的。”李屾说。
注重茶体验、坚持不外卖这种模式行不行得通?凭借差异化的出品模式、鲜明的门店标签,李山山茶事自开业以来,无论在消费端还是行业端,都有极高的讨论度,大家对其评价也趋向两极分化。
有人说,李山山茶事有别于千篇一律的奶茶店,新颖的产品思路、产品表达,是一次大胆的、有创意的尝试。
将消费者汇集到线下,与顾客面对面交流,不仅能够有效拉近门店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也督促门店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huyou.net/zqngszl/9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