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长时间没写了,不是没得写,而是有很多可写的但没有时间静下来。当大夫真是一个辛苦的活,外行总以为大夫就是穿个白大褂坐在诊室里和病人聊天或者查房时在病房里站着和病人聊天,岂不知大夫干的活不光心累,而且!是个体力活!!!这可不是诉苦哈,即使是个老大夫了也永远不会有别的行业当老师傅的享受,只要你还在一线看病,就永远有新鲜的刺激和挑战。虽然从事神经介入这个行业也快20年了,但每天更加小心翼翼,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下一个病人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惊喜”!最近几年来,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就是对疾病的治疗越来越细化、专业化!刚开始的时候因为能做介入的大夫很少,做的病种就杂。而现在,随着诊断、治疗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病人已经让人招架不过来了,所以专业化也就成了必然趋势。好几年前和年轻大夫以及进修大夫聊天时就说,我们以后肯定是要把重点放在颅内复杂病变上,因为越来越多简单的病人在基层就可以解决了,但是颅内复杂病变还医院。而且,医院也不是每个大夫都能治,对于颅内复杂病变来说,必须是做的非常专业才能保证安全性和治疗效果。为什么呢?医院改革都很关心,但是基本上都是从减少医疗费等方面讨论,但是作为一个大夫我觉得医疗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样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追求的绝对不仅仅是少花钱,效果好同样非常重要。但是,中国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仍欠账很多,而且关键是好像并没有很重视,虽然最近几年推行了住院医师规培制度,但是具体问题还很多。应该尽快推出临床医生分层培养制度,从医学院招生、学制和临床培养方式多方面努力,很多很多研究生真的是在浪费时间!外行人说话不腰疼啊,主要是我一个大夫看着也是着急。就拿神经介入来说,现在人才的培养基本靠进修学习,但是问题来了,这些大夫都是有工作单位的人,都已经是拖家带口的人,进修时是没有奖金可拿的,单纯凭工资学习时间太长了不现实,而一个合格的神经介入医师却需要2-3年的全职培养周期,这只是合格啊,还谈不上优秀的。真正优秀的是需要10年以上的临床实践才能够证明的。放眼全国,目前绝大多数都是进修半年到一年,然后回单位自己摸索着干。医院专家会诊,这时候很多会诊实际上是在补课,补上进修学习时间短导致的“学艺不精”。而且,进修培训时间短导致的治疗质量一定是不高的,而神经介入作为高风险的手术操作,并发症率一定是偏高的。所以,一旦遇到了大的并发症,直接对大夫也是很大的打击,很多人甚至直接就放弃了从事神经介入治疗工作,也导致了人才的浪费。但是,这更多的是医师培训制度问题,不知道国家层面会不会尽快的有系统解决方案。希望人才培养也尽快纳入医改内容,又瞎操心了今天闲话说长了,大家忍一下哈果然是求锤得锤,现在复杂病变已经远远超过了简单病变,每个周最少都有10台以上的全麻复杂手术病人。这些病医院治疗效果不好,反复发作或者逐渐加重的,都是由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同行朋友和病友们推荐而来的。治疗这些病人,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体力。而我对于这些复杂病变的治疗,越来越有兴趣。因为我现在对这些复杂病变的治疗,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和手术成功率,很多病人手术后症状改善明显,很多人甚至能恢复正常,其中的成就感很强。开始步入正题。这是一个41岁的女性,本次突发右侧偏瘫,而病人2年前左侧就已经偏瘫了,遗留很明显的后遗症,左侧上肢基本不大能动,走路也比较困难。这个病人也是从外院转来的,准备来介入手术治疗的,结果我一看病人,心里凉了半截,太重了,就跟痴呆了似的,反应很差很差,双侧肢体活动都不行,这么重,手术要花好几万,还有意义吗?所以,我当初建议患者老公保守治疗。但是他老公真不错,几天后又来找我,说反正好不了了,还是想给她治病手术试试,说的很实在。我也挺实在,实事求是的和他做了手术风险和获益方面的沟通,别看他是农村汉子,但是挺明白事理。
这就是当时手术后发的朋友圈,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了,其实是个慢性闭塞,血管基础很差,这种血管有较高的出血风险。但是,既然你想治,那我就努力,最后成功开通了闭塞的血管,因为血流恢复的不错,虽然还有较明显的残留狭窄,为了尽量给患者节省点,就没放支架,告诉患者1个月后复查,实在不行到时候再放支架。
手术很成功,术后也没有出现高灌注、出血转化和穿支闭塞等风险,患者病情逐渐稳定然后回家休养恢复了。
1个多月后,他老公到我门诊说住院复查,我问做好准备了吗,他说准备好了,病人在车里没上来,我问怎么样了,他说能说话了,也会走了,我当时有点吃惊。
查房看病人,果然,恢复的很理想,语言不错,情绪也正常,可以自己走路,应该是恢复到这次犯病之前的状态了。复查脑血管造影,血管情况比手术当时又有了明显的改善,果然当时不放支架是对的,既解决了问题,又省了不少钱。
但是问题来了,她老公认真的提出要求,要治治另外一侧,也就是2年之前的老偏瘫。我有点明白了,他这次来复查,其实就是奔着治治老偏瘫的想法来的。因为,根据我的经验,在目前的中国国情下,很多恢复好的病人复查的愿望并不强烈,恢复差的倒是复查比较积极。
我直接就拒绝了,俗话说,见好就收。本来2年的老偏瘫就不会有人给她治,这个还属于“手术禁区”,再说万一有点问题岂不坏了我的“英名”!
他挺实在,我也挺实在。
我真给她治了!
之所以又接了他这一单,主要是对手术的安全性有较高的把握,实在不行我就撤,至于到底手术后会有什么效果,并不清楚。当然风险还是充分交代了,我说万一你花了好几万最后人出问题了甚至人没了你能接受吗?他说可以的。
本来以为也是完全地慢性闭塞,结果是一个次全闭塞,因为造影的时候并不能看的很清楚。但血流很差很差,而且血管费用性塌陷,很细,所以球囊扩张后感觉还不错,血流改善很明显,暂时也没有放支架。
说句实话,我对手术效果并没有抱有很大希望,我最关心的实际上是手术的安全,比如高灌出血之类的,所以并没有很关心她的肢体功能。
过了2天,突然想起来就去床边看了看她,我让她抬了抬胳膊,然后问他老公,你感觉怎么样?
她老公笑嘻嘻的说,很好,胳膊抬起来了,我当时就有点头大,因为我并不很确切知道她手术前胳膊抬到什么程度,我问,以前怎么样?
她老公说,以前基本不能动!
当时确实有点吃惊,偏瘫2年了,标准的后遗症了,现在把血管通开了,真的还能改善啊,而且改善的这么明显!
看看病人的笑容,再想想当初病人刚转来的样子,真的是不可思议。
如果你是她的主治大夫,你不高兴吗
所以,我们的工作前景是多么的光明,我们的劳动价值是多么的高啊!
这几年治疗的颅内大动脉闭塞导致的反复脑梗发作和进展性脑梗死病人越来越多,因为做这个工作的大夫不多,所以现在很多病人都介绍到我们这里来了。但大多数都是相对时间短的,基本都在几个月之内,现在开通率非常高,能达到90%,而手术的安全性也非常高,现在基本不担心手术技术方面的并发症,所以这也是我敢于给这个病人做第二次手术的原因。
没想到,这个手术又一次刷新了我们的认知。
看来,
即使对于闭塞多年的脑血管,也还有开通恢复的必要和希望。
但是,这个领域的未知因素还很多,如何挑选能够手术受益的患者也还是个难题,手术本身也肯定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明确。
但是,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一线曙光。
仁精医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huyou.net/ngssyzl/8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