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or益如是说: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每年我国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多达多万人,还有数百万人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却留下了残疾。心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前有什么征兆?身边的亲人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时,你该怎么办?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本医院刘新峰、医院徐标两位专家来为大家讲解。
本期受访专家简介
刘新峰,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江苏省神经病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学组组长和全军脑血管病介入专业学组组长。担任国际学会级会刊InterventionalNeurology》主编,国内外10余家杂志的副主编或者编委。擅长脑血管病和脑血管介入诊疗。在脑血管病及介入诊疗方面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共3项。承担国家、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基金20余项。已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余名。
徐标,医院心脏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心血管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南京电生理学会名誉主任委员,《Circulation》等SCI期刊的特约审稿人,兼任《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编委。在冠脉介入领域创造了我省多个第一,迄今已完成1万余例冠状动脉造影和余例冠脉内支架植入术;余例急性心梗急诊PTCA术,成功率99%,达国内先进水平。
与死神争时间,千万别“去错”医院
“所谓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心脏血管和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因为心血管、脑血管病,发病机制都是因血管粥样硬化引起的,而且在治疗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都需要溶栓、降血压、抗血小板凝集、降血脂等,因此医学界经常把心脑血管疾病放在一起探讨。”刘新峰说,心脑血管疾病,特别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资料显示,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
刘新峰说,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四高一多”的特点,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大约在万以上,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重度残疾。年,卫生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口中,仅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就超过0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我国脑中风病人出院后第一年的复发率是30%,五年后的复发率高达59%,复发率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要高出1倍左右,而二级预防做得较好的美国仅为10%。
刘新峰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有一定的时间规律,特别是与气温变化关系密切。眼下已是深秋时节,早晚温差变大,随着气温下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逐渐增多。这是因为秋冬温度下降,人体内的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同时血小板的聚集增强,血黏度上升,极易诱发小血管病变。因此,年老体弱者尤其是有“三高”病史者应积极做好预防工作,避免发病。
心脑血管疾病还具有起病急、后果严重等特点,因此一旦发病,必须立即开展急诊治疗,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医疗机构普遍建有“绿色通道”,医院这方面建设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很多家属和救护车都医院,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及时抢救。但如果“去错”医院(医院不具备溶栓治疗的条件或经验),就会错过最佳的溶栓治疗时机。除了没有“医院”外,医院自身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脑卒中来袭十大征兆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大脑的血管突然破裂出血或血栓堵塞,造成的大脑局部缺血缺氧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就是通常说的“脑出血”或“脑溢血”,多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昏迷不醒等症状;后者更多见(约占80%),就是通常说的“脑梗塞”或“脑梗死”。病人多有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反应迟钝、步行不稳等症状。只要突然出现上述症状,都要考虑脑卒中的可能。
随着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人群患病率还在不断上升。据南京市疾控中心调查分析,年,南京人死亡单病种排序中,脑血管病成南京人的死亡“老大”,构成比为23.86%,也就是说,差不多每4人死亡就有1人死于脑血管病。
据刘新峰介绍,医院脑卒中患者注册库是国内建立较早、较大的脑卒中数据库,通过对该库的数据统计及其它调查发现,南京的脑卒中发病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发病率为70-90/10万,约为全国水平的1/3-1/2左右。南京发病率偏低,可能与南京人饮食偏淡,食盐摄入量明显少于北方和西部居民有关。
刘新峰说,通过对医院脑卒中数据库的患者病情统计发现,脑卒中年轻化趋势明显,其中45岁以下的青壮年脑中风患者占到了15%-20%。也就是说,差不多5个脑中风病人就有一个是青壮年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脑中风一族,主要是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吸烟、饮食等方面控制得不好。更让人担忧的是,患上脑中风的年轻人多为社会精英、企业高管、中小企业老板等。由于年轻人身体基础较好,容易忽视脑中风的预防和治疗,九成年轻的脑中风病人错过最佳治疗期。
脑卒中在发病前,常有一些症状,比如:
1、突然讲话不清楚或不利索。
2、突然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
3、头晕,特别是突然感到眩晕,常伴有步行不稳。
4、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
5、与平时不同的剧烈头痛。
6、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晕倒。
7、短暂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
8、单眼或双眼突感看不清眼前出现的事物。
9、一侧或某一侧肢体不自主地抽搐。
10、整天昏昏欲睡,处于嗜睡状态。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家人应毫医院看急诊。
心血管疾病气势汹汹
“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糖等都会引起心血管的病变。”徐标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发展特别快。在改革开放前,我国脑血管病发病率超过心血管病,因为我国高血压病患者非常多,而且当时缺医少药,血压控制得不好,中风病人非常多,而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高胆固醇、高血糖、肥胖病人迅猛攀升,导致冠心病、心梗等心血管病发病率大幅增多,因此目前脑血管病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基本持平。
冠心病多数是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动脉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狭窄逐渐加重,心脏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血液供给,就会发生胸部不适,即心绞痛。当冠状动脉完全阻塞,该部分心肌因为没有血液供氧而坏死,就是心肌梗塞。
冠心病、心梗发作前常会有心绞痛症状。徐标说,心绞痛常表现为胸部疼痛或不适,呈紧缩感、压迫、挤压、重压、束带样、烧灼样。胸痛可放射至心前区、颈部、下颌等,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末日感觉。正确判断胸痛病因的基础应该是病史、体检及心电图,而不是只凭高科技造影、CT等。
具备以下症状之一的病人均应考虑为心肌梗塞:1、持续进行性胸痛伴有呼吸困难、冷汗、胸部重压感放射至上腹、咽、肩或背部痛中任何一项。2、呼吸频率加快,严重呼吸困难状。3、神志差于正常人。4、心率过快或过慢,肢体末稍发冷,颈静脉怒张。
徐标说,心血管病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抽烟、超重关系密切。目前全国有近2亿高血压病人,还有近1亿糖尿病及糖代谢异常者及大量的吸烟、肥胖人群,这些庞大的人群都是心脑血管病的“后备军”。
学会急救能救人命
无论是脑血管病还是心血管病,救治的原则是越快越好,医院的时间越短越好,抢时间就等于抢生命。
刘新峰说,当身边有人发生脑卒中症状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尽可能快的告诉他人您的不适感觉,寻求周围人的帮助;2、立即拨打急救电话;3、让病人平卧,或上半身稍垫高;4、解除束紧的衣物,如领带、皮带;5、意识不清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气管,保持呼吸道通畅;6、不要随便移动病人,如需移动,应由一人拖住头部,与身体保持水平,防止加大出血量;7、选择到有溶栓资质及具有急医院救治。
脑血管发生意外后,4.5小时是救治的“黄金时间”,是抢救生命的关键。对于脑梗死发病4.5小时内且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应尽快给予静脉溶栓溶解血栓,使得闭塞的脑血管再通,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后,缺血区如果不及时恢复血流,正常脑组织在缺血后可能出现不可逆变化及脑细胞死亡。
徐标说,心血管病急性发作,其基本救治原则与脑血管病相同,也应尽快医院去,尽快给予静脉溶解血栓,使得闭塞的心血管再通,使缺血、缺氧的心肌快快得到营养。
心肌梗塞“黄金抢救时间”是分钟以内。家中如果有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的老人,突然出现胸痛、胸闷、大汗等症状,且口含硝酸甘油5分钟后仍不能缓解的,很可能是急性心梗,医院就诊。国外数据表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如果在医院,并溶栓、血管重建,抢救成功率约为50%,否则就大打折扣。
心脏骤停的“黄金救命时间”是4分钟。我国每年有50万人心脏骤停,数量庞大。发现心脏骤停患者,身边的人要立即把他放平躺,看其有无脉博、呼吸,如果没有要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按压频率为次/分,这样救活的成功率约为40%-50%。
“救命通道”亟待打通
对于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病人从发病到入院到血管重建时间的长短,与预后密切相关。欧美发达国家交通便利,有的还有空中直升机支援,且医院普遍建有“绿色通道”,因此病人从发病到血管重建平均为60分钟,非常高效。像澳医院病人入院到血管重建能缩短到20分钟;芬兰医院为25分钟。而我国许多地方交通不便,入院手续复杂,医院,病人从发病到血管重建平均需要分钟,农村地区则需要更长时间。
医院缺血性卒中救治流程是这样的:
1、病人在救护车上,救护信息发医院。
2、医院卒中小组成员接到救护信息,迅速到急诊科接诊病人。
3、病人躺在担架上快速查体后,直接转运到影像科,做头颅CT检查。
4、CT及相关检查排除溶栓禁忌症,立即行溶栓治疗。
5、对于大血管闭塞溶栓治疗无效,行急诊介入血管开通治疗。
刘新峰说,西方国家的溶栓治疗率高以及入院时间缩短,与多种因素有关:溶栓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常规治疗,虽然溶栓有颅内出血等风险并发症,但是不需要医生谈话及家属签字,节约很大的时间。医院的就医院的多,CT能随到随做,医院非常繁忙,很难做到随到随做。国内的中风院前救护、分诊病人(应转送病人医院)、医院科室的密切配合等环节也需要提高。
目前,医院神经内科已经在牵头制定江苏“脑梗塞急救绿色通道规范”,该院建立了一套脑梗绿色通道体系24小时急诊,有一个医生值班,两位介入医生备班,病人送达后,尽量节省协调过程,快速静脉溶栓。这样至少能节省1小时以上的时间,而脑梗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可分别下降20%—30%。医院心内科也建立了24小时心梗绿色通道,4个团队医生24小时随时待命,有急诊病人时要求医生要在半小时内到位,病人从进入急诊室,到打通血管,不超过90分钟,病人抢救成功率接近欧美发达国家。
徐标说,医院急诊绿色通道需要病人、系统、医院各个部门,如神经科、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等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是个系统工程。据了解,医院也都建过类似的急诊绿色通道,但坚持下来的不多,做得好的更是少而又少。专家提醒说,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快速增长期,百姓“吃得好,动得少”是普遍现象,而健康教育又未能及时跟进,因此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至少还将持续上升一段时间。
(侯华娟、柳辉艳在本文的采写过程中提供了大量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更多精彩文章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huyou.net/ngszjzl/6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