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脑卒中目前在中国已成为第一位致死性疾病的现状,为进一步规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牵头成立了急性缺血性卒中介入诊疗指南撰写组,经过反复的讨论及修改,《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最终成稿。该指南源于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系统性回顾。与以往指南相比,本指南最大的特点是仅涉及对大血管病变引发的急性脑卒中处理意见及方法。其具有很强的临床针对性和操作性。该指南更新了以前的治疗观点,值得深入学习。
另外,今年春节前夕本人参加了在美国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市举行的国际卒中大会。在此大会上获悉,血管内介入在治疗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脑卒中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包括MRCLEAN试验在内另有三项多中心随机试验ESCAPE试验、EXTEND-IA试验及SWIFT-PRIME试验证实,血管内介入联合标准药物(静脉溶栓或按照指南药物治疗)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愈后上均优于标准药物治疗。这些令人信服的数据无疑使“血管内介入”成为治疗大血管闭塞急性脑卒中的“金标准”。
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适应证更具有普遍性:取消患者80岁年龄上限和降低NIHSS评分要求。
二、治疗目标更加明确:通过影像学证实存在大血管闭塞及再通有价值的大血管。
三、治疗方法更加灵活:强调支架样取栓装置及支持多模式血管内组合技术运用。
四、围手术期管理更加详尽:强调团队协作、严格控制各时间节点、规范药物处理及科学评估预后。
总之,对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新一代支架样取栓装置为主的多模式再通术的疗效优于标准的药物治疗(包括静脉溶栓)。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为此结论的确立倍感欣慰,但在欣慰的同时,笔者稍感遗憾。其原因是此循证医学证据源于欧美澳等国家临床数据,而作为脑卒中已成为第一位致死和致残性疾病的中国却是旁观者。目前,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方面的工作刚刚迎来春天,还有很多值得可做的工作。譬如在世界范围内,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试验数据支持。请广大从事脑卒中诊治的医务工作者们快速务实地行动起来,让“时间和行动就是大脑”的理念成为脑卒中诊治的“新常态”。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nghuyou.net/ngszlff/326.html